|
民粹情緒的消退和理性回歸主導地位,有利於避免兩岸關係出現重大危機。 |
中評社╱題:“兩岸關係:裂痕、博弈與近中期前景” 作者:李振廣(北京),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京台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員
在多重因素的衝擊之下,2020年的兩岸關係更是形勢嚴峻、危機重重、前景迷茫。經歷了2019年底以來島內選舉及新冠肺炎期間兩岸在政治輿論等層面的各種激烈交鋒之後,兩岸關係正向發展的元氣大傷,兩岸之間的感情及政治裂痕持續擴大。2020年兩岸關係繼續下沖的趨勢或將難以阻止,甚至中近期兩岸關係都將在下行軌道上滑行。在此大環境下,兩岸之間的鬥爭將成為主基調,兩岸關係風險也因兩岸鬥爭領域的擴展與鬥爭烈度的提升而大幅升高。
一、兩岸關係的深層裂痕
毋庸諱言,自2019年下半年以來,兩岸在政治上和感情上的裂痕呈擴大之勢。這種政治和感情上的撕裂,一方面是兩岸關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一種政策效果的體現;另一方面,這種感情與政治撕裂也將反過來對兩岸關係發展本身產生扭曲性影響。
兩岸政治裂痕擴大的主要體現就是台灣社會“拒統”意識大幅攀升。這是自台灣問題出現以來的一次最突出的現象。過去,無論是在兩岸全面對峙時代,還是在兩岸關係開放與交流時代,台灣社會從未有過如此強烈的“拒統”意識的爆發。
長期以來,兩岸統一問題在兩岸關係之中並非一個緊迫的問題,特別是在大陸堅持“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戰略之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在較長時期內是兩岸關係的主題,台灣社會對於兩岸統一問題的思考基本處於蟄伏狀態,而對兩岸統一問題的反應則基本處於麻木或無感狀態。2019年1月2日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年紀念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再次強調“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是影響兩岸關係行穩致遠的總根子,總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在此次講話中,習總書記明確提出“探索兩制台灣方案”,倡議兩岸有識之士就兩岸關係和民族未來開展廣泛深入的民主協商。這預示著在台灣問題上的“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戰略正在從理論探索走向實踐探索階段。習總書記關於“探索兩制台灣方案”以及兩岸開展民主協商的倡議的的確確在台灣社會引起巨大反響,促使台灣社會開始思考兩岸關係和民族未來這一重大問題。
當然,就兩岸現實而言,海峽兩岸已經分隔了70年,其中全面對峙30年,兩岸交流開放近40年,在兩岸經濟軍事等實力的天平大幅向大陸一邊傾斜、大陸越來越佔據主導地位並牢牢掌握兩岸關係最終方向的情況下,作為其中弱勢的一方,台灣社會對大陸主導的兩岸統一總是從弱勢的角度做出回應——害怕與抗拒。此次也不例外。在兩岸現有格局下,面對大陸主導的兩岸走向統一這一新前景,初期爆發的強烈抗拒心態可以說是台灣社會一種非常正常的心態反映。特別是在民進黨當局的有意引導和政治炒作之下,“拒統”情緒從台灣社會的心靈深處升騰並大規模蔓延。在此基礎上,這種“拒統”情緒進而被民進黨引導成為“反中仇中”的社會情緒。在這種社會情緒的壓力之下,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聲音則不得不在台灣社會更加低調,甚至隱匿起來。
這種“拒統”情緒的爆發乃至“反中仇中”情緒的上升在短時期內是台灣社會對於兩岸統一問題的一種應激反應,但是這種情緒的急劇擴大的的確確從深層撕裂和反噬著兩岸關係。特別是2019年下半年,民進黨當局充分利用香港“反送中事件”,連篇累牘地渲染“拒統”與“反中仇中”情緒,成功地把這種“拒統”意識和情緒轉化為選舉中支持民進黨的選票。蔡英文在此次選舉中獲得超乎想像的817萬張選票的支持,其中一個核心因素就是台灣社會特別是台灣青年人的“拒統”情緒被激發出來,轉化成了支持蔡英文的選票。選票或許是一時的,然而這種政治情緒引發的台灣民意結構的重大調整卻可能是影響長遠的。在這股政治情緒的帶動下,台灣民意結構從最初的藍大於綠,到藍綠勢均力敵互有消長,再到今天的綠大大超過藍,極有可能在較長時期內成為支撐台灣政局的結構性現象。在這種情緒的催化之下,認同“九二共識”的國民黨以及支持兩岸統一的島內統派政黨的群眾基礎和發展空間受到極大的擠壓,並使國民黨在“九二共識”問題上開始明顯搖擺。這種政治情緒的存在,不僅嚴重削弱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兩岸統一的島內政治社會基礎,而且也將成為民進黨當局對抗大陸的支持性力量。可以說,這種“拒統”情緒的大爆發及其擴大,是兩岸解封開放三十多年來不多見的影響兩岸關係積極正面發展的牽制性力量,預示著兩岸關係的深層基礎被深深撕裂。島內“拒統”情緒爆發之初具有應激反應的特點,但是這一情緒被引燃後又與政治制度、價值等意識形態元素緊緊地捆綁在一起,開始成為島內影響巨大且暫時難以消退的一種政治存在,並將對兩岸關係產生持續性的影響。
島內“拒統”情緒的爆發以及“反中仇中”傾向的大規模抬頭,同時也刺激和引發了大陸民眾對台灣社會的強烈反感和嚴重不信任。大陸社會曾經積存的對台灣的好感正在大幅流失。特別是在各種新媒體的挖掘炒作之下,大陸民眾對島內政治媒體人物言行的寬容度在大幅收窄,兩岸民間輿論鬥爭一浪高過一浪。這也意味著島內“拒統”、“反中仇中”情緒的擴大已經引發大陸民眾的激烈反應,標誌著兩岸民間情感的深度撕裂。
顯而易見,在這樣的島內民意環境和兩岸輿論環境之下,兩岸關係沿著理性積極的方向發展需要克服來自方方面面的阻力和障礙。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社會環境正在助推兩岸關係走向進一步的撕裂和對峙。這也意味著,兩岸關係在此基礎上滑向對抗對峙很容易,而要走向理性與和平發展卻面臨重重困難。這就決定了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的兩岸關係之路一定是一段較為艱辛之路。
二、兩岸關係中幾股力量的博弈
兩岸關係發展到今天有其自身的深厚基礎。從政治上、法理上、歷史和現實等角度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台海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台海兩岸最終必然走向完全統一,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這是決定兩岸關係發展方向最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也不可否認,兩岸關係的發展還受到幾股政治和非政治力量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展開的力量博弈勾勒出兩岸關係發展的階段性軌跡。
大陸是兩岸關係舞台上的決定性力量。在兩岸關係政治舞台上,大陸作為兩岸關係的主導方,其經濟軍事科技實力以及推進和平統一的政治意志,從根本上規定和規範著兩岸關係的總體發展方向。大陸長期以來堅持統一大方向,堅決反對包括“台獨”在內的各種分裂活動,對各種企圖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政治勢力保持高壓態勢。在一定意義上,正是由於大陸的力量與政治意志,使得兩岸關係依然穩穩地運行在走向未來統一的軌道之上。大陸這支力量是防範兩岸關係脫序、脫軌的主要力量。在兩岸關係的政治博弈中,大陸衹是其中的主要力量之一。大陸的發展與強大規範著兩岸關係的基本方向,維護台海局勢的和平與基本穩定。
台灣當局在兩岸關係發展的局部和某個階段發揮關鍵性影響。台灣當局作為兩岸關係的另一當事方,則在兩岸關係大格局中的局部或兩岸關係發展的某個階段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由於台灣是兩岸關係中相對弱勢一方,對於統一前景天然心存畏懼和抗拒,甚至民進黨等“台獨”政黨還在謀求“台獨”分裂。因此,台灣當局在兩岸統一問題上建設性有限,而一旦分裂意圖佔據主導地位則對兩岸關係的破壞性十足。當台灣當局與大陸相互信任,兩岸在政策方向上攜手同行時,兩岸關係就會穩定、和平,兩岸關係中的積極因素會更加突出;而當台灣當局與大陸在兩岸關係上背道而馳,甚至成為麻煩製造者的時候,兩岸關係的不穩定性就開始凸顯。
就當前兩岸關係而言,民進黨當局依然未放棄追求“台獨”分裂的目標,而且也最抗拒兩岸統一。兩岸關係的融合發展相互依存是兩岸逐步走向和平統一的最佳路徑。為了避免在兩岸經濟社會融合中被統一,民進黨當局自2016年再次上台執政後便開始推進兩岸的適度“脫鉤”戰略,其目的就是要延緩或阻斷兩岸的經濟社會融合,進一步拉開兩岸之間的心靈距離和政治距離,撕裂兩岸之間的感情,擴大兩岸之間的政治鴻溝。民進黨當局顯然希望走上兩岸脫離的軌道。鑒於兩岸巨大的實力落差,作為相對弱勢一方的民進黨當局而言,離大陸越遠,就越能減少大陸對台灣經濟社會的影響,也就越能擺脫被大陸統一的前景。把兩岸關係拉向脫鉤、對峙,則可以使大陸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戰略失去抓手和著力點,也就是失去戰略支點,那麽大陸要推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並以此為基礎推動兩岸和平統一,必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2020年蔡英文再次高票獲得選舉勝利,不僅增強了蔡英文當局走兩岸脫離之路的底氣,而且還要通過炒作“拒統”和“反中仇中”撕裂兩岸之間的感情,把兩岸關係推向進一步的對峙和敵對,使兩岸關係偏離和平統一的大方向。可以看出,民進黨當局已經完全站在了對抗統一、破壞兩岸關係穩定這一邊,成為兩岸關係穩定發展的破壞性力量。未來一段時期民進黨當局在兩岸關係上的破壞性將越來越突出。民進黨的政治方向、政策取向都決定了在未來一段時期兩岸關係繼續下行、對峙、衝突為主流,兩岸交流的萎縮,兩岸衝突的上升成為最突出的表象。這也是自2016年民進黨重新執政以來兩岸關係繼續向下深探的正常邏輯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