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鋼的琴》見證中國工人階級的憂傷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20 08:08:12  


 
  當時,下崗情況最嚴峻的正是《鋼的琴》的故事發生地——在計劃經濟年代有“國老大”之稱的遼寧省。2002年,我曾到沈陽鐵西區去做下崗工人情況調研,那裡是中國最著名的機械裝備業基地,從日據年代就開始建設,1940年代有“東方魯爾”之稱,新中國成立後,這裡又是“一五規劃”的重中之重,蘇聯援建的“156工程”中有三家建在鐵西。這裡還有全國最大的工人居住區。上世紀90年代末期之後,鐵西區江河日下,成了下崗重災區。

  他們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產業工人,技能高超——否則不可能用手工的方式打造出一台鋼鑄的鋼琴,忠於職守,男人個性豪爽,女人溫潤體貼,他們沒有犯過任何錯誤,卻要承擔完全不可能承受的改革代價。

  一些經濟學家和官員——包括吳敬璉、周小川、林毅夫以及出任過財政部長的劉仲藜等人便提出,“這筆養老保險欠帳問題不解決,新的養老保險體系就無法正常運作,建立社會安全網、保持社會穩定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在後來的幾年裡,他們一再建言,解決國有企業老職工的社保欠帳問題和建立公正完善的社會保障基金,2000年初,國家體改辦曾設計了一個計劃,擬劃撥近2萬億元國有資產存量“做實”老職工的社會保障個人帳戶,然而,幾經波折,這一計劃最終還是流產。反對者的理由是“把國有資產變成了職工的私人資產,明擺著是國有資產的流失”。晚年吳敬璉在評論這一往事時,用了八個字:“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去年,在參加一個論壇時,我遇到一位當年反對2萬億劃撥計劃的著名智囊、經濟學家,我問他,十年以降,對當年的主張有何反思。他一邊吃飯,一邊淡淡的回答我說,“不是都過去了嘛。”是的。都過去了。一地衰敗的鐵西區過去了,國有企業改革的難關過去了,兩千萬下崗工人的人生也都過去了。現在,只有很小很小的一點憂傷,留在一部叫做《鋼的琴》的小成本電影裡。歷史常常做選擇性的記憶,因而它是不真實的,甚或如卡爾.波普爾所說的,是“沒有意義的。”

  這個時代若真有尊嚴,它從來在民間。

  我要向《鋼的琴》的主創人員致意——他們是導演張猛、男主角王千源以及不取報酬的東北籍女演員秦海璐,你們做了一份真實的工作,讓那些企圖在電影院裡逃避現實的人們有了一次突然與當代中國直面相撞的機會。有可能的話,去看一下《鋼的琴》吧。它被安排在“中國年度大片”《建國偉業》和“世界年度大片”《變形金剛3》之間上映,僅僅是一個“聊勝於無”的插曲。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