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信任危機,誰之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9-13 15:39:08  


最多價值1萬元的自制“金縷玉衣”,經幾位頂級專家鑒定估價24億元。持有者借此從北京建行5家支行騙取貸款6.6億餘元。事件一出,各界一片嘩然,而事件暴露出的國內藝術品質押漏洞令人反思。
  中評社香港9月13日電/美國《僑報》9月12日載文《信任危機,誰之過?》,摘要如下:

  政府、專家、媒體公信力受損嚴重,一些人對謠言不辨真偽就加以傳播,人與人之間缺少信任感……當前大陸社會仿佛遭遇了一道難以逾越的“信任墻”,一場關於社會公信力缺失的討論正在展開。官方的《人民日報》近日就刊發系列文章,關注社會信任度,旗下人民網的輿情監測也顯示,在系列信任危機中,以政府、專家及媒體最為嚴重,而政府公信力的損耗尤為明顯。

  社會公信力,自然是指政府職能和服務機構在處理公共事務中被公眾認同和信任的能力,但從近期一系列社會熱點事件中不難發現,民眾“圍觀”過後帶來的往往是對相關機構的詬病和不信任。這也顯見,作為社會情緒穩定器的公信力已經出現問題。

  那麼,造成信任危機,又是誰的過錯呢?有人將此歸罪於公權力濫用或不作為,還有人將此歸結於民間缺乏理性和謠言識別能力……而在這種相互指責和爭吵中,信任的危機反而越來越大。

  實際上,既然輿情監測已表明政府公信力的損耗最甚,那麼社會公信力的提升首先就應從政府著手。

  在大陸社會轉型背景下,民眾對公共事務的參與度和對公共信息的知情權空前高漲,“公民意識”不斷加強。在此過程中,社會公信力倘若表現出脆弱性,就很容易被放大,導致民眾對負面消息的接受度不斷加強,對真偽的鑒別意識不斷消弱。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