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富權:國民黨中常委選舉“香餑餑”變“雞肋”
http://www.CRNTT.com   2024-03-11 11:06:59


  中評社香港3月11日電/澳門新華澳報11日發表富權文章:國民黨中常委選舉從“香餑餑”變“雞肋”。以下為文章內容。

   中國國民黨於上週六舉行第二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二任常務委員會選舉。共選出二十七位“票選中常委”,將於本週三與按照黨章規定由黨主席指定的六至九名“指定中常委”一道就任。
  
  這次中常委選舉遭到“冷遇”,出現了有史以來首次的“不足額”選舉。實際上,《中國國民黨黨章》規定,中常會中常委三十五人至四十人,其中應選二十九人,由黨代表從中央委員中票選,黨主席可指定中常委六人至十一人。而國民黨中央一月二十六日發出中常委選舉公告後,雖然有三十人登記參選,比應選名額多一人,但因有其中三人未完成登記資料,有二十七審查通過,所以本次中常委選舉就衹有二十七候選人,比應選名額少二人,是為“不足額”選舉。也就是說,由於中常委選舉不設“當選最低門檻”,這二十七名候選人只要獲得一張選票,就可當選中常委。因此,這二十七位候選人都幾乎是全部“自動當選”。無論是“黨意”還是“民意”,“含金量”都不高。
  
  而且,本次中常委選舉的投票率也不高。可能是“登記即當選”,並沒有以往那樣的激烈競爭,因而有權投票的黨代表似乎是興趣缺缺。總計一千九百六十八名黨代表,繳黨職分攤金取得投票資格有一千二百六十三人,實質投票更是衹有一千零二票。黨公布投票率為百分之七十九點三三,但如以全體黨代表計算,實質投票率僅得百分之五十點九一,與過往動輒九成投票率相比,明顯偏低。
  
  當然,“壞事變好事”。由於沒有競爭,因而過去在中常委選舉時,經常會有的“買票”或“換票”、“鎖票”及“搶票”傳聞,就沒有出現,因而可以說是最廉潔、最公平的一次選舉。
  
  但從“悖論”的觀點看,也正因為是沒有激烈競爭,也就凸顯了當選人的“含金量”不足。實際上,在過去無論是國民黨執政還是在野,由於國民黨中常會是國民黨的權力核心,中常會掌握著最高決策權,絕大部分政策的形成,都必須取得全體中常委的共識,因而與中央政策會、“立法院”黨團共同組成黨內的“政策鐵三角”,決策模式被稱為“以黨領政”,因而中常委自然是“香餑餑”。黨內各派系和要角無不競相爭食,當選中常委被視為黨內精英更上一層樓的表徵。在此情況下,參選者都是頭上頂有“光環”的重要人物。但從馬英九當政時,為了避免“以黨干政”,刻意弱化中常委的功能,因而使得一些黨內要角、政治明星等對“入常”失去興趣,選舉熱度也一年不如一年,使得中常委選舉逐漸變成“鶏肋”,參選和當選者的背景、學歷、代表性、政治分量都遠不如從前。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