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台灣經濟與兩岸合作:實地考察和戰略思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5-22 17:03:29  



  但是,台灣經濟結構內部也存在不確定因素,其中我認為最突出的是以石油為主的原材料失衡問題。在台北期間,我考察了銷售額達205億美元、總資產155億美元的“中油公司”。據公司董事長介紹,2006年中油公司進口原油66萬桶/日,合年3300萬噸,另外“台塑石化”進口45萬桶/日,合年2250萬噸,合計全年總進口5550萬噸(大陸2005年進口原油1.27億噸)。但台灣並不生產1噸原油(大陸年自產原油1.8億噸左右),台對外依存度100%,此外還進口100億立方米天然氣。石化工業系台灣支柱工業,以石油為主的原材料對外依存度如此之高,使其經濟體系內部的不確定性增強。我覺得,這是台灣經濟的“軟肋”。這種不確定性對台影響是極其深遠的,這裏蘊涵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兩岸圍繞以石油為主的原材料進行合作的可能性。

  (三)台灣大型企業的對外競爭力較強, 但台灣作為一個經濟體總體對外競爭力卻面臨嚴峻局面。

  台灣的大企業能量是可觀的。在2006年“亞洲企業1000強”中,台灣佔78家(營業額佔比4.53%,純利佔比6.16%);大陸佔63家(營業額佔比8.12%,純利佔比14.28%)。我在對10大企業集團的考察中感到,台灣的大企業應該說是具有世界眼光的,在各自從事的投資、貿易與金融等類別的經濟活動中,能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之中,視野比較開闊。不少生產企業已形成“全球接單、台灣研發、大陸或外地生產”的模式。除台塑、奇美、台達電子、統一等企業外,典型企業較多。例如,以生產“耐克”和“阿迪達斯”運動鞋聞名,被稱為“世界最大的制鞋王國”的寶成集團,現年生產運動鞋2億雙,市場銷售遍佈全球,研發基地在台灣彰化縣鹿港小鎮,而生產基地則在大陸、越南和印尼(其中40萬員工中大陸就佔25萬)。被譽為“世界最大的自行車王國”的巨大集團,去年生產“捷安特”自行車520萬輛;其中,江蘇昆山300萬輛,上海120萬輛,成都30萬輛,公司本部大甲鎮只有70萬輛,產品銷往世界各地。還有一家總資產超過365億美元的遠東集團,所轄的190家企業分佈台灣、大陸、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以及加拿大等10餘個國家或地區;特別是由於其經營海陸運輸事業和通訊網絡事業,使其更具有世界眼光。該公司董事長徐旭東關於“無疆介面向”和“快速接軌”的觀點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雖然台灣大型企業具有宏觀眼光且有較強競爭力, 但我通過考察感到,台灣作為一個經濟體總體來說開放格局不夠。由於台當局實行對大陸封閉性政策,如對大陸投資“40%上限”和銀行業“紅燈禁行”等,形成諸多人為屏障,阻礙了到大陸乃至海外發展的天地,使其經濟只能在島內狹小的空間內打轉,這種情況引起工商界的不滿。這種封閉性的所謂“本土化”政策最終必然削弱本身經濟競爭力。在世界經濟論壇(WEF)和洛桑學院(IMD)的競爭力排名表上,2006年台灣分別下跌了5個位次和11個位次。尤其是未來在東盟經濟一體化和10+1、10+3的新形勢下,估計台灣經濟將面臨更為嚴峻的局面。

  (四)台灣雖然已制定“十五年規劃”,並確定相關指標,但所謂“五大套案”比較原則,缺乏有力的措施支撐。

  在此次研討會上,台灣有關報告人介紹了其“十五年規劃”,該規劃以2015年人均GDP 3萬美元為目標,設計2006—2015年GDP成長率平均為5%(其中勞動投入貢獻0.6%,資本投入貢獻1.8%,總要素生產力貢獻2.6 %),人口成長率0.2%,物價變動率2%。這一“規劃”如何實現?規劃提出產業、金融、人力、公建、福利“五大套案”。雖然其中也有一些不錯的構思,如建設“不淹水、不缺水、親近水”的“水水水”生活環境等,但“五大套案”不夠具體。以產業為例,目前台灣製造業佔GDP比率只有21.3%,而且製造業主要是“代工生產”;特別是以代工為主的電子產業,競爭激烈,價格滑落,銷售利潤日趨微薄,凸顯缺乏自主品牌的缺陷。在新的形勢下如何在品牌上有所突破?缺乏實招。服務業方面,雖然其比率佔73.3%,但規制相當落伍,如何改革規制,促進新興服務業的發展?此外,金融套案雖然提出“整頓銀行市場結構”,但在台當局銀行業“紅燈禁行”的情況下,如何“整頓”以“提高其競爭力”?這些均未提出具體措施。此外,台灣“經發會”本已通過八寸晶圓廠赴大陸投資的建議,但台當局卻遲遲不肯放行,致使商機喪失。諸如此類拖累台灣經濟發展之事,下一步如何突破僵局,也缺乏大的舉措。

  關於兩岸經濟合作五個方面的審視

  (一)兩岸相互投資方面

  關於台商到大陸的投資規模,我在赴台前曾多方求證。據大陸統計,到2006年底,已累計批准台商在大陸投資設立企業超過7.2萬家(這中間企業有生有閉),台商累計在大陸實際投資約440億美元左右(但這一資料並不全面,近幾年台資由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和百慕大群島轉投資的還有若干億美元,此外還有在港、澳、新加坡和美國公司中的台資投入,具體數目尚無準確估計)。2005年,前1000家在大陸投資的台資企業營業收入近1萬億元人民幣,年度增長超3倍,“整體營業額”達27829億元人民幣。

  通過交流,我感到台資到大陸有三個新趨勢值得注意:一是產業拓展趨勢。前幾次考察時台商談的較多的是製造業投資,而此次談的較多是服務業,特別是“聚焦”在金融業和資訊服務業(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商業總會會長張平沼等對此特別關注);二是區域拓展趨勢。我在作了關於中國大陸區域發展戰略分析報告後,引起台商濃厚興趣,除珠三角、長三角外,新感興趣的是居於環渤海經濟圈核心地帶的京津冀經濟圈、海峽西岸台商投資集中區和東北地區。我在巨大集團考察時,該董事長一再問我天津濱海新區的規劃,他說他們已開始考慮到天津地區投資建立自行車生產企業。同時,對與東岸有“五緣”(即地緣、人緣、血緣、文緣、商緣)的海峽西岸,更充滿期待。三是在企業組織上他們更多地傾向採取“獨資”的形式,而不希望採取合資的形式。據瞭解,獨資約佔九成左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