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台灣地區教科書與課綱中“二二八”事件之考察
http://www.CRNTT.com   2020-10-05 17:54:46


表3:2004 年《高中歷史課程綱要草案》“二二八”事件的課程要求
表4:2014“微調課綱”之“二二八”事件表述
 
  一、事件背景

  1、政治方面:中華民國政府指派陳儀擔任行政長官,集行政、立法與軍事等大權於一身。當時台灣地區的高級官員和地方首長,多由中國大陸來台人士擔任,其中部分官員、軍警貪污收賄風紀欠佳。

  2、經濟方面:台灣在戰爭中經濟遭到破壞,而戰後日資的撤離,更加速台灣經濟的惡化。國共內戰爆發後,大量糧食、物資被運往中國大陸,導致台灣物資短缺,物價高漲(圖2-4-2)。

  3、文化方面:台灣民眾與中國大陸來台人士之間,常因語言、文化和生活習慣等差異發生誤解與衝突。”

  第二頁中,“二、事件經過”的最後一句,特別說明“國軍抵台後,在各地展開鎮壓,並以‘清鄉’為名,殺害不少台民,許多社會人士亦受牽連”。在“三、後續處理與影響”裡,也明確說明“二二八事件影響台灣日後的政治發展與族群關係。近年來,政府承認當年處理失當,公開道歉並賠償,也興建紀念碑與紀念館,希望能撫平傷痛”。同時,附上“清鄉”的“知識宅急便”以及三幅圖片:“民國三十六年國軍鎮壓路線圖”(圖2-4-3)、“二二八事件時的相關報導”(圖2-4-4)及“台北市二二八和平紀念碑”(圖2-4-5)。

  該版教科書中,“二二八事件”的相關內容突出了“台灣”、“台人”與“中國大陸”、“來台人士”的表述,傷害方面衹談“殺害台民”和牽連“社會人士”,影響上則強調“族群關係”,突出國民政府的處理失當和道歉賠償。

  4、2004年《高中歷史課程綱要草案》⑧之“二二八”事件表述

  2004 年 11 月 9 日公佈的《高中歷史課程綱要草案》第一冊“台灣史”獨立成冊,正式把“台灣史”與“中國史”完全分割。1945 年以前部分列為中國史,1949 年以後部分列為台灣史,1945-1949 年這個中間部分在兩冊中均有體現,但內容以台灣主體性重新編排,未能全面還原歷史全貌。“二二八”事件放在“戰後的台灣”這一單元的第一個主題“戰後初期的台灣”下,其重點要求(见表3)。

  5、《12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之“微調課綱”之“二二八”事件表述

  為推行義務教育從9年延長到12年,馬英九政府推出《12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簡稱“107課綱”),以求整合高中與9年國教課程的內在銜接,計畫2018年實施,同時為了過渡,2014年2月10日修正發佈語文、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的“微調課綱”。由於民進黨大批“參與研修人員的代表性不足,程序不正義”,並在2015年選舉中敷陳為大規模的“反黑箱運動”鼓動中學生遊行抵制,並大力批評“微調課綱”刪除“二二八”事件內容等。2016年蔡英文上台兩周後,其“教育部長”潘文忠宣佈暫停“微調課綱”恢復舊綱(“97課綱”)直至2020年。新的“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中“二二八”事件內容與“97課綱”基本一樣。

  “微調課綱”中社會領域學習教科書的內容計有17處微調,多為文字上的變化,期望糾正之前美化日本殖民統治和明顯“去中國化”、“台獨”的用詞,如將“日治”改為“日據”、“中國”改為“中國大陸”等。實際上,關於“二二八”事件,該課綱並未刪除,衹是因為該事件爭議大、真相未定,故依據新課綱“彈性自主、學校本位”的課改導向,在課綱中的規定更為簡潔,以期由教師引導學生尋找資料、開展討論。“微調課綱”將“二二八”事件置於“當代台灣”單元的“(一)從光復到政府遷台”主題下的第2重點,並明確要求“說明二二八事件發生的背景、過程與影響”。

  四、教科書與課綱中“二二八”事件的內容變遷及影響

  “二二八”事件是民進黨勢力汲取情感資源、形塑政治認同的關鍵性歷史事件,其進入教科書和課綱並被不斷強化內容的過程,體現了民進黨在教育領域話語權的不斷提升,也反映了其在教育上以偏概全、為其所用解讀歷史、爭奪青少年的政治鬥爭手段。這個變遷過程是如何產生的,值得深究。

  (一)如何將反專制暴政的民主運動曲解為族群矛盾?

  在戒嚴時期,由於“二二八”事件為台灣社會生活中的禁忌話題,自然也不會納入教科書。從1972年尼克松訪華到"保釣運動",從1978年美國與中國大陸正式建交並明確承認一個中國時,蔣經國發出緊急處分令停止一切選舉活動,並對爭取選舉、反抗白色恐怖的黨外運動進行鎮壓。1986年3月,民間社團“台灣人權促進會”以“省籍與人權”為議題座談紀念“二二八”事件。9月28日,132人參與的黨外後援會推薦大會在台北圓山大飯店舉行,臨時轉變為組黨大會,以“民進黨”名義參加了立法委員和國大代表選舉,台灣進入了兩黨競爭的時代。1987年,海內外台灣人社團組成“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紀念“二二八”40周年,引發了對該事件的公開討論。1987年7月15日解嚴和1988年蔣經國逝世後,李登輝以本土精英上台,還制定和頒佈了"國統綱領",呼籲台灣民眾忘記過去、關注發展、促進國家統一。為了拉攏台籍精英和基層民眾、對抗國民黨傳統勢力,李登輝強化“台灣化”舉措,1992年發表《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並代表國民黨承認“二二八”事件的錯誤,推動對受害台人道歉和補償、建紀念碑等一系列社會性的紀念活動。所有“二二八”事件的解讀都衹有台灣人受害這一單一面向,受害人不包括當時被殺的外省人、更不提共產黨等左派人士,並沒有全面客觀還原歷史真相,將反抗專制暴政的鬥爭歪曲為反抗“外來政權對本省人的壓迫”。民進黨一直以受害台灣人的悲情代表自居,並在選舉中將“二二八”事件作為打壓國民黨、爭取選票的重要武器。在李登輝、陳水扁等不斷加強課綱和教科書中“二二八”事件內容的過程中,教科書中對“二二八”事件的偏頗歷史觀和台灣化的感性煽情表述,很強烈地影響著世界觀、歷史觀形成期的台灣青少年,形塑其國族混亂的底色。

  (二)何以從“民主標誌”變成“台獨”闡釋?

  李登輝上台後,不到三年就對"國統綱領"棄之不顧,並以國族觀、省籍觀來重新解讀“二二八”事件,其對來自台灣省之外的中國大陸外省人和國民黨殺害台灣人的台獨定義被強力推入歷史教科書,陳水扁則不斷強化其內容,如高中歷史課本中還出現“部分亡命海外的菁英,則奔走號召推翻國民黨統治,成為台獨運動的發端”等內容,同時民進黨以被迫害民主人士代表自居,竊取了這個“民主標誌”。“二二八”事件被當時還不存在的民進黨將這個 “民主標誌”據為己有並使之向“台獨標籤”轉變,有其特定的社會背景和轉變歷程。

  國民政府在台長期的戒嚴,其政治高壓統治早已引起廣大民眾的反感,而國民黨內部的黨派鬥爭和權貴把持高層職位的做法也讓民主人士失望。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和以外貿導向為主的經濟高速發展,人民的公民意識不斷覺醒。八、九十年代中的黨外運動和社會民主運動主要組成中包含了左翼的、自由主義的和支持統一及極少數帶有獨立取向的多重成分,他們當時對“二二八”事件的解讀更多的是反抗國民黨威權專制和對民主、自由的追求,左翼色彩較為濃厚,並無“去中國化”色彩,而一直在教育領域不斷強化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也使台灣民眾認同一個中國和中華文化,即使鄉土文學也多是反映工業化對台灣地區傳統文化的衝擊等社會問題。1989年以來中東巨變和社會主義陣營的瓦解,留美學生大量返台帶來後結構主義理論、後殖民主義理論、後現代主義等新理論,而大陸改革開放後經濟崛起,1990年代的台灣經濟發生轉型,城市中產階級為代表發起一系列新社會運動等⑨。1994年教育410大遊行提出“教育鬆綁”和民主化、本土化的教改方向,主張多元文化、加強台灣本土教育的課程內容來反映台灣人民反對國民黨長期威權統治、偏激的反共政治教育以及表達追求民主、自由的要求。在歷史研究中,出現了用台灣主體分析框架還是中國主體框架解讀台灣歷史的爭論⑩。其中代表性學者如張元、王仲孚等,本身都是中國框架的歷史學家。張元從1986年受編撰中學教材《中國文化史》(下冊)開始,主導編纂了多版統編的歷史教科書,其中增加了包括“二二八”事件在內的台灣歷史內容,其目的是更全面、多視角觀照台灣歷史,更體現民主、自治等社會發展趨勢。這種學界和民間的民主、自治要求被李登輝、陳水扁等以民族認同、族群關係、國家建設等來重新闡釋,並未引起島內外對其暗含“台獨”、“去中國化”、實施政治鬥爭爭取選票、撕裂台灣社會這一居心的清醒認識。當民進黨不斷擴大“二二八”事件的單一“台獨”聲音並美化為“轉型正義”來淹沒其他表達、利用該事件進行政治牟利之時,國民黨等藍營人士在“二二八”事件上的不斷退縮、不敢直面真相的做法進一步助長了民進黨的台獨解讀,一些有識之士的不同聲音已經無法充分表現出來了,如之前強烈主張加強台灣人權和民主的代表人物陳永興等衹能以退出民進黨來表達不滿⑪,而張元也主動請辭編譯館2006年版高中歷史教科書的編寫委員會召集人之職。在民進黨的強制推行下,“二二八”事件也就衹有“台獨”定義被全面寫進了課綱改革和教科書領域。

  (三)何以從“台獨”變為“轉型正義”?

   “二二八”事件的真相可以說是被民進黨以偏概全的單一本土化解讀長期霸淩的典型,除了在選舉時成為打擊國民黨的武器之外,在每年的紀念日以及課綱、教科書問題上,也一直被高調地用來作為其“轉型正義”的代表性事件。在社會上對民進黨挑起族群矛盾不滿之時,必會以“還原歷史真相”的“轉型正義”身份,以不斷放大台灣人受害、追究國民黨加害人責任的單一“台獨”話語,以受壓迫者的反抗代言“轉型正義”,不同聲音都被大加攻擊為“非民主”、“非正義”,從來無心去真正還原歷史真相,也從未多面向地、全面地、客觀地解讀過“二二八”事件,也沒有真正公開相關史料和推進全面深入的相關研究。同時,在執政之時則罔顧歷史事實和學術規範,將這種單一的族群解讀維度不斷強制加進課綱和教科書之中,並對其不滿意的“微調課綱”強行取消,近兩年以去中國化、台獨化修訂新的12年“國民教育”各科課綱也被民進黨全面推行,同樣體現了民進黨政府撤綱決策和新課綱通過時“研修人員代表性不足”和“程序不正義”的做法。

  五、結語

  可見,“二二八”事件一直被歪曲與誤讀。在兩蔣時代被其反共話語解讀並被強行地壓制、掩蓋,後在兩黨競爭中害怕擔責,一直不敢還原歷史真相,而民進黨則以“轉型正義”為標榜,將其“族群矛盾”的“台獨”定義,誤導民眾和青少年,並同樣用強制性的、非民主正義的執政威權大力宣傳、挑起社會矛盾並強行推入教科書和課綱,以謀取更多政治利益,也不願還原歷史真相。“二二八”事件成為被台獨敘述利用、也為社會民眾特別是青少年誤解的關鍵事件,對青少年和普通民眾的國族觀和政治觀有極大影響。中國大陸因為一直期望寄希望於台灣民眾、寄希望於台灣當局的覺醒來實現和平統一和和平發展,也一直未對“二二八”起義有更多的表達。在當前台灣島以“二二八”事件為代表的歷史被嚴重曲解之時,教育界和媒體界應該打破民進黨一家獨大的“二二八”事件解釋權,本著客觀、真實、理性的原則,正視“二二八”事件對“本省人”、“外省人”的個人傷害和歷史傷痛,瞭解以謝雪紅等為代表的“二二八”起義及其建立台盟、回歸祖國的歷史和左翼愛國人士被迫害的歷史,全面反思當時美、日介入的複雜國際局勢和貧弱中國的深重苦難,真正全面還原其歷史真相,讓台灣人民瞭解歷史、正視歷史,理性吸取歷史教訓,在當今紛繁複雜的國際形勢中攜手探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和平發展的未來。

  作者簡介:

  李海燕,廣州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兩岸教育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學院教授。

  丁哲頎,廣州大學教育學院研究生,赴高雄師範大學交換生。

  註釋:

  ①“反課綱”學生自殺震動台灣 學生夜攻“教育部”.環球網.台海.http://taiwan.huanqiu.com/photo/2015-07/2789394.html。

  ②胡文潔:《二二八前夕 台綠委提案拆蔣介石銅像》.台北:聯合報,2017.2.24。

  ③《蔣主席對台灣民眾廣播詞》,《大溪檔案》第277—278頁。轉引自楊天石:《蔣介石在日記中如何反省:輕浮急躁、擅自獨斷》,《同舟共進》, 2009年第10期。

  ④《國民中學社會科》,“國立編譯館”編輯出版.在本文中已寫明版本時間及頁碼,不另做注釋,特此說明。

  ⑤《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教育部”,2001年。

  ⑥《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部”,2003年。

  ⑦《國民中學社會科教科書》,南一書局,2016年8月,第101-102頁。

  ⑧《高中歷史課程綱要草案》,“教育部”,2004年。

  ⑨藍博洲:《台共黨人的悲歌》序言.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

  ⑩李理:《“去中國化”的台灣中學歷史教科書編纂》,《台灣研究集刊》,2008年第2期,第26-36頁。

  ⑪作者根據2016-2019年對台灣地區課程專家等的訪談內容整理。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0年9月號,總第273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