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破解小麥赤黴病的基因密碼
http://www.CRNTT.com   2022-06-17 12:32:50


  中評社北京6月17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芒種過後,正是麥收時節。山東泰安,翻滾的麥浪訴說著豐收的喜悅。

  早上7點剛過,金燦燦的麥田裡,已有一群年輕人在辛勤地勞作。收割,捆扎,分類,標記,一套動作流暢嫻熟。

  臉被烈日曬得黝黑,手被麥芒扎得粗糙。這些“幹農活”的年輕人,來歷可不一般。作為山東農業大學作物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小麥種質創新與利用團隊成員,他們年紀輕輕卻已走在農業科技的世界前沿,成功破解小麥“癌症”的基因密碼,成果入選兩院院士評選的“202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小麥是我國第二大糧食作物,是北方人的主要口糧。“農民種植小麥,最怕小麥生病,尤其是赤黴病。”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作物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孔令讓介紹,“這個病俗稱小麥‘癌症’,可導致大幅減產,產生的黴菌毒素嚴重危害人畜健康甚至致癌。如何培育抗病品種,從源頭上克服小麥赤黴病,是農業科技領域的世界性難題。”

  端牢“中國飯碗”,重在農業科技創新。2008年,剛從海外留學回國的孔令讓馬不停蹄,在山東農業大學組建了一支青年科研團隊,率先踏上尋找優異基因對抗小麥赤黴病的道路。

  “小麥基因組龐大,有12萬個基因,從中找到一個抗赤黴病基因,有些像大海撈針。”團隊成員、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王宏偉坦言,向科學未知挑戰,一次次的失敗甚至絕望是工作的常態。

  “作物研究,必須坐得住冷板櫈。”團隊成員、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博士生呂忠璠說,“小麥在大田裡的生長周期一般是230多天,在溫室內種一茬也需要3個多月。如果一個環節出錯,就要再等一個生長周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