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共叛徒張國燾如何評價文革和毛澤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2-24 10:03:20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就在這年10月間,美國駐香港總領事館的外交人員開始對張國燾進行訪談。而在張國燾即將離開香港的時候,美國方面相關人員再次拜訪他,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得到張國燾對“文化大革命”的分析和判斷。

  就美國政府解密文件(見1968年美國駐香港總領事館向美國駐台北“大使館”和駐東京大使館遞交的航空文件,航件號為A-819,後被歸入政府密級文件。編號為:POL 1-3 HK/Ea/IVR S/S-053-,該文件原件在林登·約翰遜圖書館有藏。1992年7月21日該文件解密,後歸入“美國政府解密檔案·政治類”,在美國各大圖書館或國內購有該數據庫的圖書館,只需進入“解密檔案參考系統”,便可檢索獲得——作者注)看,在採訪中,張國燾的觀點自成一家之言,其中很多是不了解情況的妄測之詞,也有不少誣蔑言語,當然有些推論也有著些許的“先見之明”。

  對於美國方面迫切想知道的“文化大革命”發起的動因和以後的走向,張國燾做出了自己的分析。他認為毛澤東發起“文化大革命”有兩個方面的考慮,既帶有哲學的思考,也出於權力的考慮,但主要是前者。

  對於毛澤東,張國燾心情複雜,兩人早在“五四”時期就已經相識,又一同參加中共一大,此後兩人長期分任重要蘇區和紅軍的領導人,在幾十年前的長征會師中,兩人又是那場草地風雲的主角。對於這位昔日的同志、對手,張國燾認為毛澤東有著超凡的魅力和政治能力,但他又是一位農民式的社會主義者。作為一位農民式的社會主義者,毛澤東有著一種對於“平等”的渴望,一旦他發現自己建立的政權沒有提供這些,甚至反而有走向反面的趨勢時,隨著時間流逝所帶來的迫切感,毛澤東便想採取劇烈的非常規的行為來達到目的,也就是防止“變修”,這是“文化大革命”發動的一個重要原因。

  “文化大革命”雖然讓毛澤東成功地清除了反對者,但張國燾認為雖然劉少奇、鄧小平已經下台,但是鬥爭仍然存在,只不過改變了些許方式。毛澤東在“文化大革命”中雖然保有了最高權力,但其主要目標卻沒有實現。張國燾分析,毛澤東在“文化大革命”中是一位優秀的策略大師而非戰略家,他無法樹立一個具備超越性的主題並堅持不懈地貫徹之。在“文化大革命”中,經常會看到毛澤東在政策與策略間來回搖擺,常常試圖通過一個計劃實現一些目標,同時又經常受到一些情緒的影響,而採取一些危險的戲劇性的行動。張國燾告訴美國人,雖然毛澤東擁有最高權力,但他很懷疑毛澤東是否能够全面掌控一切,作為下屬的林彪或是其他人可能對其隱瞞了一些情況。張國燾斷定毛澤東會繼續走“革命”的道路,但是這樣的道路將會失去效果,其最初設想的目標不會實現。

  說到美國人渴望了解的繼承人林彪,張國燾認為其是一個極有手腕、野心勃勃、很難讓人喜歡也很難一起工作的人。林彪之所以被選擇成為接班人,一個主要原因是,毛澤東認為作為一個工作多年的下屬,林彪對其有著長期的忠誠。但是顯然林彪缺乏毛澤東所具有的魅力和政治上的天賦。張國燾推測,林彪如果上台,將會優先考慮軍事方面和在軍隊上的利益。但在“文化大革命”進行兩年之後,就當時的局勢分析,張國燾認為,林彪在政治上的優勢有些似是而非,在解放軍中的力量也似乎有所削弱,這突出表現在他不能保護他的一些親密下屬,例如蕭華、楊成武、羅瑞卿,這些人在“文化大革命”發動之後,就紛紛被打倒,在張國燾眼裡,這些人是林彪的支持者。雖然林彪的權威有所削弱,但張國燾認為在“文化大革命”發動的兩年時間裡,軍隊的作用已經遠遠超出毛澤東之前讓軍隊參與穩定局面的意圖。在軍隊的支持下,那些毛澤東的反對者很難被打倒。怎樣削弱軍方的力量,實現毛澤東的預期,將是一個困難的計劃。他預測毛澤東將最終削弱軍隊的力量,就像他將紅衛兵遣散下鄉一樣。但張國燾也承認這將是一個很困難的計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