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爾首次訪華 中德關係定新位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25 13:29:38  


德國總理默克爾首次訪華,尋找中德關係的新定位。
  5月21日,德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理安吉拉•默克爾開始其總理任內首次訪問中國,為期3天,共38小時。分析家認為,默克爾此行是“投石問路”,目的是為德國新一屆政府今後和中國全面合作打下基礎,重點在尋找中德關係的新定位。本社匯選有關輿論,供讀者參考。(評論員:季 實)

一、默氏首度訪華 展開“定位之旅”

1、訪華三大看點 經貿重中之重 
  默克爾訪華之旅的重點當然是在新一屆德國政府如何定位和中國的關係上。綜合各方看法,默克爾訪華不外乎有以下幾大看點: 

  第一,伊朗核問題。為了和平解決伊朗核問題,歐洲英法德三國近年一直做著持續的外交努力,而中國也一貫謀求通過談判和對話來解決問題,反對使用武力,因此中德在這方面擁有共同點。

  第二,聯合國改革。默克爾訪華和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的訪問在時間上幾乎重合。在聯合國下一任秘書長的爭奪日趨白熱化的情況下,默克爾需要和中國領導人探討關於聯合國改革的話題。而德國謀求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努力,也需要得到中國的支援。

  第三,經貿合作。密切的經貿合作是中德關係的一個核心支柱,默克爾這次訪華的重中之重。默克爾此行41人的訪華代表團成員中,商界人士占了很大比例,分析人士普遍認為,這是要進一步加強兩國經濟聯繫的信號。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經濟聯繫中可能包含更多的技術含量。在向中國輸出技術方面,西歐國家比起美國具有更高的積極性。這正是中德經濟合作發展的提升空間所在。(北京《中國青年報》)

2、尋找共同語言 擴大雙方合作  
  上海歐洲學會會長、上海社科院歐洲研究中心主任伍貽康表示,中德在外交合作上有很多共同語言。而包括德國在內的西方目前更有求於中國,沒有中國,西方已無法獨自承擔世界問題的重擔。(北京人民網)

  德國官員在默克爾的出訪前表示,默克爾將敦促中國在解決世界衝突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一位匿名的德國官員說,中國的經濟角色大了,它在國際舞臺上負有的責任亦然。以中國這樣的經濟地位,它必須負起更多的責任。德國也希望中國更密切地跟各國合力解決伊朗核危機。(北京新華網)

  分析人士指出,在當前國際政治中最重大的危機——伊朗核問題上,西方需要中國的程度不亞於需要俄羅斯。西方認識到自己的能力有限和自己的弱點:西方已無法獨自承擔世界問題的重擔。(北京中新網)

3、回避關鍵問題 重新對華定位 
  默克爾在中國問題上需要新政策。但是她不知道怎樣才能夠調整德國對華政策;不知道中國領導人有什麼喜惡;不知道如何在保持平衡的同時實現外交政策的調整;不知道什麼是中國政府能夠承受的極限。她需要結識一些中國領導人,增進相互的瞭解,然後才能做出自己的判斷。(上海《新聞晨報》)

  默克爾此次來北京不僅僅要求中國保護知識產權,要求中國保障基本人權,無形中也向中方攤了德國對華政策的底牌:解除歐盟對華軍售禁令——不談!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不談!(北京國際線上網)

  歐盟在1989年對中國實施的軍售禁令是北京政府的眼中釘。中國駐德國大使馬燦榮表示,在中德,乃至中歐經貿關係發展如此良好的背景下,對華軍售禁令是一個政治上的歧視性措施,是不合時宜的。德國前總理施羅德信誓旦旦地承諾為解禁而努力。時過境遷,現在解禁需要歐盟25個成員國全票通過。基於歐盟目前沒有解禁的政治意願,於是默克爾選擇了最好的方式——沉默是金。(北京人民網)

  在歐盟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上,中國在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一欄無法達到歐盟的期待值。所以默克爾繼續奉行她的政策——閉口不談。(上海《東方早報》)

二、接待默氏來訪 中國頻現亮點

1、遊覽菖蒲河 顯親民風範
  22日是默克爾訪問中國的第一天,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會見了來訪的德國總理默克爾。默克爾說,德國新政府將保持對華政策的連續性。同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人民大會堂與默克爾舉行會談。但是當天最搶眼的亮點卻是之前溫總理陪同默克爾在北京菖蒲河公園散步和兩位總理之間關於世界盃的“家常話”。(徳國之聲網)

  在菖蒲河公園晨練的居民們都認為,默克爾與溫家寶已經是多年的老朋友了!沒有人願意相信,這是默克爾作為總理第一次訪華,而她上一次出訪是在9年以前。像老朋友碰面似的融融氣氛,暗示著德中之間親密關係。晨練後,默克爾還與溫家寶共進早餐——喝粥,吃包子。德國駐華外交圈內人士紛紛表示,從來沒有見過哪個國家的領導人受到溫家寶如此規模的接見。(上海《東方早報》)

  溫家寶與默克爾並肩漫步在菖蒲河公園,固然是因為胡溫高層對這個德國新任總理不瞭解,特別是她的親美背景,更使溫家寶要用這樣的柔性外交手段,透過非正式場合,雙方建立信任關係。事實上,兩國總理在公園河堤上邊走邊聊共同關心的話題,效果有時比正式會談更好。(《香港經濟日報》)

  溫家寶默克爾會談前的這場公園戲,是一場精心的政治“熱身”。默克爾希望到中國實地瞭解民情,那麼公園是一個好地方,既能與普羅大眾接觸,又可以發現中國總理如何親民,雖然不是一人一票選出來的,但同樣受到民眾的衷心擁護。(香港《信報》)

2、示範柔力球 四兩撥千斤
  德國總理默克爾挾著“鐵娘子”的威名,事先張揚要向中方領導人提出“人權”問題,但到中國後,便領教了東方人以四兩撥千斤的太極功夫。中國總理溫家寶陪她去菖蒲河公園散步,教她玩太極柔力球,又大談世界盃。外界預期的“短兵相接”沒有發生,看到的卻是一場輕鬆風趣的閒庭信步。(香港《太陽報》)

  溫家寶向默克爾示範太極柔力球,是暗示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區別。西方功夫講究速度與力量,而中國太極功夫強調以柔克剛,借力打力。溫家寶提醒默克爾,西方不應拿自己的標準來要求東方,就像溫家寶會玩太極柔力球,而默克爾不會玩一樣。(香港《東方日報》)

3、談論世界盃 涵義在言外  
  中國人並不故步自封。以足球為例,中國的足球水準很差,但德國人最擅長,恰好今年世界盃在德國舉辦,溫家寶便透露中國領導人都愛看世界盃,他本人更會半夜起床看世界盃。溫家寶此言既是投客人所好,也是表明中國不拒絕西方文化,而是以學習和欣賞的態度來對待。(《香港經濟日報》)

以休閒的體育健身來處理嚴肅的外交問題,是中國領導人的拿手好戲。中國人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已創造“乒乓外交”名揚海內外。稍早前,美國國務卿賴斯訪華,中方知道她愛好滑冰,便安排奧運冠軍楊揚陪她滑冰,而美國總統布希愛好騎單車,中國亦安排健兒陪他騎上一程。(香港《大公報》)

三、默氏對華政策 開始漸露鋒芒

1、不會影響中德關係 
  安吉拉•默克爾年輕時代生活在民主德國,後來曾目睹“美國的民主”,當選總理前曾多次表示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厭惡,當選總理後不到一年已經兩次訪問美國,這也是輿論普遍認為她上臺後德國對華關係會變化的主要原因。(新加坡《聯合早報》) 

  但有關專家認為,默克爾個人對中德關係的影響不大。通過這次訪華,默克爾會比較深刻地瞭解中國的社會發展現狀,不會再把中國與東德式的傳統社會主義國家混為一談。有專家對默克爾訪華表示樂觀,“我相信她會打消以前的疑慮,甚至會讚賞中國現在所走的道路。”(北京《中國青年報》)

  這是新一屆政府成立以來德國總理第一次對中國進行訪問,這次訪問可以視為對業已存在的中德戰略夥伴關係的一次確認。這種關係早在科爾時代就已經開始孕育,並且在施羅德時代成型。雖然默克爾和施羅德雖然分屬不同的政黨,政治理念上也有差異,但從默克爾半年來的執政表現看,中德關係的快車不會發生偏移。相反,從務實角度出發,默克爾會根據兩國關係發展的實際情況,為德國企業爭取更大的利益,而又維護雙邊經貿合作發展的勢頭。(上海《新聞晨報》)

2、探索對華政策微調 
  自從去年9月德國大選默克爾擊敗施羅德以來,有關“德國政府換屆,對華政策如何變”的疑問一直是各界關注的焦點。專家認為,隨著德國政府更迭、中國經濟影響力的迅速發展,德國對中國的政策仍在探索、微調階段。(北京新華網)

  還有專家認為:“德國對華政策調整幅度很小,中德之間從科爾總理開始,一直沒有太大的分歧,本屆德國政府只是微調而已。默克爾本次訪問,正是投石問路,為以後雙方的合作打基礎。”(北京《中國青年報》)

3、對華政策將更務實 
  無論是會見美國總統布希,還是俄羅斯總統普京,默克爾每次出訪的會談時間都不會超過3小時。正如她那風格獨特的“旋風式訪問”,這位女總理在為數不多的外事出訪中總是顯得來去匆匆,也凸顯出她的務實和高效作風。同樣,在22日上午的會晤中,中德雙方迅速就兩國政治、經貿、文化、體育、科技、環保等重要議題交換了看法——當天簽署的19項合作協議可謂碩果累累。(上海《東方早報》)

  德國的辜學武教授認為,在前總理施羅德對中國誇下海口卻無法兌現的時候,默克爾對華“新政”將變得務實很多。(北京千龍新聞網)

四、中德關係發展 尚待重新定位

1、中德關係已有微妙變化
  北京國際關係學者指出,與前些年相比,中德關係已經出現了一些微妙變化。有輿論認為,與積極和中國做生意的德國前總理施羅德相比,更加親美國的默克爾上臺後可能會疏遠與中國和俄羅斯的關係。德國媒體最近在知識產權領域大事攻擊中國,甚至把中國稱為“海盜”、“小偷”,也使中德關係出現一些不和諧的聲音。(新加坡《聯合早報》)

  從默克爾事先張揚將向中方提出“人權問題”,顯示德國新政府有意將“經濟”與“人權”並重,中德關係面臨調整。(北京央視國際)

2、中德關係具有戰略意義
  中德建交34年來,雙邊關係穩步發展,已逐步形成全方位、多領域、多層次的合作格局,尤其在主張解除歐盟對華軍售禁令的前任總理施羅德任內兩國關係進入建交以來最佳時期。雙方在重大國際問題上沒有分歧,早已建立起建設性的國際政治合作關係;雙邊貿易去年突破600億美元,超過中國與英、法、意三國的總和,約占中國與歐盟貿易總額的1/3,兩國互為對方在歐洲和亞洲的最大貿易夥伴。(香港《東方日報》)

  德國想復興就無法忽視中國。在德國人看來,中國正全速前進,很快就會超過德國。德國人對中國的心態是複雜的,一方面,他們希望憑藉中國經濟的發展,創造自己的新經濟增長點,開拓中國市場,增加德國企業在全球的競爭能力;另一方面,他們又害怕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例如生產企業向中國的轉移造成本國工作崗位的減少,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等問題。所有這些都可歸為一點——德國人不甘於沉默,他們仍想讓“歐洲發動機”的轟鳴聲響徹世界。(江蘇《江南時報》)

3、雙方關係尚需再上層樓 
  在中德經濟界簽署的經濟合作協定中,人們驚奇地發現,呼聲很高的上海到杭州的磁浮列車建造協定並未拍板;巴斯夫公司(BASF擴建南京廠區的合同也不見了蹤影。(上海東方網)

  有專家認為,中德經濟合作在很多項目中沒有談下來,政府不應該承擔責任。因為很多談判是企業間直接進行的。雖然對這些項目僅僅存在意向性合作,但是並不能說默克爾訪華沒有獲得成功。因為默克爾對此次訪華的期待並不高。中國是默克爾此次全球外交佈局的最後一站。她來中國首先要和中國的領導人認識認識,向他們說明德國的外交意圖。她的意思很明顯:中國不是德國外交的第一重點,也不是第二重點,而是第三重點。(上海《東方早報》)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