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外交盛況空前 中非合作盛世新途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1-05 08:41:42  


10月31日晚,為迎接“中非論壇”的召開,北京天安門廣場景觀燈全部開啟,夜色怡人。
  擁有53個國家的非洲,其中48個國家的元首11月4日至5日在北京聚首一堂,出席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元首級聚會——中非合作論壇峰會,這是中國今年最重大的外交行動之一,備受海內外關注。此次中非合作論壇峰會標誌著中國一個驚人的宣傳妙舉,以及在現代“非洲爭奪”中,中國遙遙領先。本社匯選有關輿論,供讀者參考。(評論員:季 實)


一、舉辦小聯合國大會 盡顯中國實力

1、小聯合國大會召開 北京秋季外交攻勢高潮
  近期,北京展開了大規模的秋季外交攻勢。由於之前要召開十六屆六中全會以及為明年的十七大做最後準備,因此這一波的外交熱點特徵不是走出去,而是請進來。(美國《世界日報》)

  元首外交方面,當然要數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破冰之旅和法國總統希拉克的經貿文化之旅最為引人注目。然而,更令人注目的是,這波外交熱的亮點還有東盟十加一的南寧峰會和北京非洲國家元首峰會。前者是睦鄰共榮政策的一部分,後者是鞏固第三世界向心力,開拓非洲資源和市場的戰略部署。顯然,為了遏制中國威脅論,為了向發展中國家表明中國不會搖身成為“西方大國的一員”,這兩個大規模的元首峰會打的都是經濟牌,兄弟牌。兩地加起來有超過50個國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腦同時聚會在大陸,有如一個小型聯合國,象徵中國大陸雄厚的外交實力。中非論壇和峰會可能耗錢費力,但是從外交和政治成本計算,卻遠比單打獨鬥的雙邊外交更有國際影響力和宣傳效果,更符合成本效益。(香港中評社)

  中非合作論壇在中國建國以來政府主辦的國際活動中創下“三最”,即規格最高、規模最大、新聞中心功能最全。目前與中方確認出席的48個非洲國家代表團中,有42個系由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率團,而總統親自帶隊的國家達30多個。國家主席胡錦濤、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等中國領導人將高密度參加70多場雙邊會見。(香港《文匯報》)

  如此眾多的非洲國家元首與政要圍坐北京同一張圓桌旁可謂盛況空前。這是中國全方位和平外交成果的體現,也顯示了中國新一代領導人提出的建立和諧世界的理念。(法國《歐洲時報》)

  據悉,出席中非論壇的代表團人數已近1,700人,另外,截至11月1日,與會採訪的記者人數已達1,252人,其中非洲記者338人。接待如此多的國家領導人及隨行人員,涉及複雜的後勤保障工作,也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提供了一次小型演練的機會。(英國《金融時報》)

2、一年主辦三大峰會 中國外交“集團戰略”成形
  中國大陸政經實力近年增強,不斷在境內舉辦各種形式的外交盛會,這兩天的東盟、中非合作論壇不說,今年6月中在上海舉行二○○六上海合作組織,包括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成員國,和外蒙、巴基斯坦、伊朗、印度等觀察國的元首或代表都有出席。最受矚目的伊朗總統內賈德在會上發表伊朗核問題聲明,讓歐美國家越來越看重上合組織。(日本《朝日新聞》)

  一年內在國內主辦三大峰會,雲集的各國元首超過50名,中國成為世界領導人朝聖的“外交麥加”,已經不再是危言聳聽之說。這三大峰會的共同特點都是以中國作東,集體邀請某特定區域的領導人來訪。這種一個對一群的外交運作方式,不但代表了中國實力被認可,以及其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也為中國日後以對話夥伴身份介入該地區的事務奠定了基礎。(韓國《東亞日報》)

  東南亞在經貿上越來越依賴中國已經是個不爭的事實,中亞諸國在安全問題上也希望能仰仗中國來平衡俄羅斯和美國,而距離中國那麼遙遠的非洲諸國居然也集體成為北京的座上賓,足以顯示中國的外交佈局和眼光再不能從“韜光養晦”的單一角度來檢視。(新加坡《海峽時報》)

  另一個值得留意的現象是三大峰會的國家幾乎都是發展中國家。中國大陸透過與第三世界國家的友好,建築成一個相互得利的外交利益共同體。免除非洲窮困國家的債務,與東南亞國家共同合作開發南海、湄公河,與中亞國家進行能源、反恐合作,與拉美國家經貿合作等,這些動作都擴大中國大陸在世界的影響力,站穩聯合國中第三世界的老大哥地位。

  無論主觀上北京的外交“集團戰略”是否有這個意圖,客觀上中國發展模式(一黨統治下的市場開放)至今的成功經驗,讓第三世界發現了另一種可能。(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最近美國國家安全專家提出了“民主同盟”的外交戰略,其核心思考包括人權超越主權,同盟可以對違反普世人道價值(如種族屠殺、人為饑荒)的國家進行軍事干預。雖然這還只是規劃板上的藍圖,“民主同盟”的構思無疑對未來的國際關係有著深遠的意義。從這個角度看,中國外交的“集團戰略”,長遠而言則恰好是北京累積抗衡“民主同盟”構思的國際關係本錢。(新加坡《聯合早報》)

3、盡顯中國政經實力 旨在重繪全球戰略地圖
  據認為,中國將會在中非合作論壇這個外交盛會上,宣佈一系列對非援助等領域的重大舉措。外界分析,中國不但希望藉此加強與非洲的經貿聯繫,更著意透過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認同等方面,向發展中國家展示“軟實力”。此次峰會有望成為一場外交上的勝利,這是一次經過精心設計的中國式軟實力的展示,形象地提醒人們,不斷壯大的中國經濟具有強大吸引力。(英國《金融時報》)

  此次中非論壇峰會的口號是“友誼、和平、合作與發展”,強調中國所發出的不歧視或干預非洲大陸的誓言。為此,中國甚至還邀請了四個目前仍與臺灣有外交關係的非洲國家,參加此次論壇會議,儘管這四個國家沒有一個派代表參加此次會議。(法國《歐洲時報》)

  中國舉行此次論壇會議的非官方目的則是,重新繪製全球戰略地圖,讓當今世界發展最快的主要經濟體中國和常抱怨被美歐忽略的非洲大陸之間組成更緊密的政治關係。艾爾伯塔大學政治學教授、從事中國與非洲國家關係研究的江文然說,“非洲國家領導人把中國視為一個新型全球夥伴,這個夥伴有錢而且還平等對待他們。”(美國《紐約時報》)

  從長遠目標來看,中國官方所希望的是,與非洲國家建立更密切的關係,這不僅僅會給中國公司在能源競爭上獲得一個優勢,而且它也會在外交方面帶來一種優勢,尤其是在聯合國和其他國際性組織,非洲國家可在否決上給予中國支持。(英國《獨立報》)


二、中非合作論壇 廣受矚目意義非凡

1、非洲首腦“集體訪華” 中非合作再上層樓
  在為期3天的中非合作論壇上,非中領導人將重點討論非中迅猛發展的貿易關係。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非洲大陸則是全球第二大大陸,此次中非合作論壇將使非中關係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津巴布韋《先驅報》)

  中非論壇從2000年開始每三年舉行一次,其宗旨是加強經濟合作。在2003年的第二屆會議上,44個非洲國家的高級官員前來參加,和中國簽訂了250多個專案的貿易及科學技術協定。

  今年的第三屆會議規模更加盛大,而參加論壇的原本是部長級人物,但由於國家首腦爭相參加,所以幾乎成為首腦會談,宣告第二個中非合作時代的到來;今年還是中國與非洲國家(指埃及,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非洲國家——編者注)建交50周年。(韓國《朝鮮日報》)

  而且,中非合作論壇是一個比較務實的合作機制,而不像有些論壇那樣完全是鬆散的“清談館”。中非合作論壇每一次推出的行動綱領,都是一些可以被具體衡量和檢驗的硬性指標,例如第二屆中非合作論壇提出進行人力資源方面的合作,中國承諾為非洲培訓1萬名技術人才,現在這個承諾已經兌現。(法國《歐洲時報》)

2、彰顯中國驚人妙舉 領先非洲爭奪競賽
  中國領導人正在為迎接非洲客人準備盛大的迎接禮,這足以看出中國在發展中非關係方面的決心。機場高速路數百支彩旗迎風招展;城裏的看板上佈滿了宣傳中非友誼的標識;電視臺也不斷播放著有關非洲旅遊的專題片。(美國《華爾街日報》)

  中國聰明地抓住了非洲多年來不是華盛頓或歐洲的外交優先的優勢。這個論壇標誌著中國一個驚人的宣傳妙舉,以及在現代“非洲爭奪”中,中國遙遙領先,在礦產豐富而政治動盪的非洲大陸贏得影響力。參加峰會的津巴布韋總統穆加貝(Robert Mugabe)表示,“中國向非洲開放自己,帶著援助而來。我們除了帝國主義鎖鏈,沒什麼別的可失去。”(英國《獨立報》)

3、期待達成“北京共識” 規範雙邊經貿合作
  此次中非論壇中國要完成的任務,就是形成外交政策框架,投資者在框架範圍內可以利用來自非洲的機會,而避免剝削非洲人民。以非洲的資源和對中國商品的強大市場,中非之間的貿易將是絕妙的,歐洲不可能為中國提供這樣的機會。(英國《衛報》)

  在全球化激烈競爭中,非洲國家日益被邊緣化的時候,中國與非洲各國的合作,從一開始就是以雙贏甚至多贏的格局來設計的。這也是為什麼在冷戰結束後多年,當非洲在地緣政治中逐漸淡出的時候,中非關係仍然能夠迎來一個高潮的理由。(北京新華網)

  隨著非洲國家民族獨立運動的完成和現代化過程的加速,中非關係也在尋找一種新的新模式。當發展中的中國,與同為發展中的非洲國家相處的時候,雙方必須互相尋找到一種新的認同───發展認同,雙方還必須理解和信任彼此在對方的發展中扮演的角色。這種角色沒有殖民、沒有侵略、更沒有強迫。毋庸諱言,這種角色有自己的國家利益基礎,但更有國際關係中的合作和尊重前提。期待2006年的中非論壇形成中非關係的“北京共識”,這也是全球化激烈競爭中發展中國家必須尋求的一條合作道路。(香港星島環球網)


三、中非合作值得期待 前途不可限量

1、中非關係日趨緊密 美國束手無策
  中國近年加強了對非洲的外交活動。國家主席胡錦濤和政府總理溫家寶今年相繼訪問非洲國家。分析指出,中國加強向一些盛產石油的非洲國家的外交活動和援助,已經使得非洲地緣政治關係發生了巨大的演變。(泰國《新中源報》)

  在過去10多年裏,中國在非洲的影響力日漸上升,無論在經濟方面還是外交方面,中國影響都已經舉足輕重。2005年,中非之間的雙邊貿易額迅速增長到400億美元。來自中國投資在非洲國家隨處可見,這些資金被用來修建道路、橋樑和公共基礎設施。當然,更多的資金還是流向了非洲的石油和資源開採行業。客觀地說,中國資金的到來確實提高了非洲人的生活水準。

  中國社會科學院非洲問題專家何文平(音譯)說:“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而非洲則是世界上發展中國家最多的一個大陸。”他說:“雙方互有需要。”在這種“各取所需”的交易中,中國獲得了非洲的石油和礦產資源以給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提供動力,而非洲國家則獲得了發展所需要的資金。這種經濟上的互補促進了雙方在政治方面的聯合。(美國CNN網)

  在國際政治領域,中國與非洲國家的聯合已經成為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讓美國和西方世界感到束手無策。美國民主黨最有力的總統競選候選人、參議員巴拉克-奧巴馬上月結束對非洲的巡訪後曾表示:“到非洲一看,只能看到中國,而看不到美國。”(韓國《朝鮮日報》)

2、中非經濟互補互惠 合作基礎堅實
  中非合作論壇盛況空前,以至於有西方媒體酸溜溜地評論,最近要到非洲辦事,最好先買到中國的機票。(美國《華爾街日報》)

  中非加大經貿合作,從現實看,是完全可行的與互補互惠的。當前,中國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能源缺乏、生態環境惡化和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平衡的挑戰。再具體一點,中國經濟目前有幾個困惑點亟待解決:

  其一,國際收支失衡。到今年9月末,中國的外匯儲備已達9879億美元,據推算,刻下中國的外匯儲備就可能已超過1萬億美元。外匯占款不斷增加,使貨幣政策難以保持較大的自主性和靈活性,進而影響了宏觀調控的有效性,同時也加大誘發國際貿易爭端的可能。因此,如何用好外匯儲備和讓其增速放緩,已進入中國最高領導層關注的視野。其二,產能過剩問題是困擾中國經濟穩健發展的重大隱患。其三,資源短缺以及生態環境惡化等是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那麼,破解之道為何?“走出去”是一個很好的出路,而首屈一指的目的地就數非洲。因為中國和非洲國家在資源、產品、市場等方面具有很強的互補性,特別適合中國的中、低技術工業轉移;而且,長期以來,中國和非洲關係友好,非洲人民對中國具有深厚感情,中非傳統友誼為雙邊的投資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香港中評社)

3、中非貿易放緩代價 中國無法承受
  本次為期三天的中非合作論壇高峰會晤,中國的官方目的就是擴大與非洲大陸的貿易,確保其經濟繁榮所需的石油和資源,向非洲國家提供包括改善公路鐵路和修建學校的援助。(美國《紐約時報》)

  近些年﹐中國將發展中非關係的重點逐漸轉向了向非洲購買自然資源,為中國迅猛發展的經濟助力。來自非洲的石油目前在中國石油進口總量中占到1/3——隨著中國對海外石油資源的依賴度逐漸增強,這一數字還將繼續增長。(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在尼日利亞、蘇丹和安哥拉等許多國家﹐北京已被公認為可以取代西方國家的、能夠不干涉非洲事務的理想合作夥伴。近年來﹐作為援助非洲的條件﹐西方國家在環境和社會狀況等方面對非洲提出了諸多苛刻要求。(美國《華爾街日報》)

  本周的中非論壇將充分顯示,中國並不打算放慢與非洲友好關係快速發展的腳步。在中國政府看來,中國幾乎無法承受放緩中非貿易的代價——涉及到石油就更是如此。設在夏威夷的東西方中心的一位高級研究員表示,“中國的選擇非常有限。”(美國《洛杉磯時報》)


四、非洲新殖民論 無稽之談終將破產

1、非洲新殖民論 中國無需理睬
  就在中非各領域合作開始煥發出“新的活力”的同時,西方媒體,甚至一些頗具權威性的要人和智庫,卻對中非合作的成果和潛力明顯流露出了“酸葡萄”心態,並給中國冠以在非洲搞“新殖民主義”的帽子。(北京新華網)

  胡錦濤對中非關係提出五點建議,即政治上增強互相信任,經濟上擴大互利共贏,文化上注重互相借鑒,安全上加強互相合作,國際上密切互相配合。這是從根本上排除任何形式的“新殖民主義”的條款。

  對此,西方的輿論視而不見,所言已經近乎謾駡。舉例言之,美國《華盛頓郵報》指中非貿易額的增加並沒有帶來非洲國家民眾生活水準的提高;《經濟學家》的說法則比較形象,它寫道:“大約600年前,明朝的航海家到達這個大陸的東海岸,帶回了一頭長頸鹿以滿足皇帝的好奇;今天,中國的船隻在同樣的航線定期航行,帶回了石油、鐵礦石和其他商品,以滿足一個龐大的經濟體發展的貪婪胃口。” 西方之所以瘋狂地往中國頭上扣“新殖民主義”的帽子,無他,因為他們擔憂的是中國與非洲關係衝擊西方在非洲的戰略利益。

  非洲對中國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即將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是非洲國家對中國信心的一次體現。據知,與中國有外交關係的48個非洲國家都確認將派高級別的代表團出席北京峰會,40多個代表團的團長將由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擔任。代表團人數達1700餘人。這是中非關係史上的一次新高峰,是中非關係進入歷史以來最好階段的象徵。試問,如果中國真的是“新殖民主義者”,非洲國家有可能抱有如此之高的熱情嗎?

  不管中國如何努力,西方的憂慮與痛苦仍將與日俱增,新殖民論調不會止息。對此,中國能怎麼辦呢?只好隨它隨風而去吧!(香港中評社)

2、中國發展模式 強烈吸引非洲
  來到中國參加中非合作論壇的非洲領導人不僅僅受到援助和貿易的吸引,還受到中國發展模式的吸引。中國政府將帶領參加人員登上長城等文化古跡,並到中國最優秀的城市上海觀光。這是照顧不發達國家的一種“觀摩”活動。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翟雋滿懷信心地說:“他們親眼目睹中國的變化後,就會帶著經驗回國。”(韓國《朝鮮日報》)

  非洲人都知道,僅僅三十年前,中國與馬拉維一樣貧困。但馬拉維還是世界上最貧困的國家,而中國經濟已經擴張了9倍。就消除貧困和幫助貧困和邊緣化人口方面,中國發展模式即便有很多不妥當之處,也比所謂的美國模式和俄羅斯模式都更有效。(美國《洛杉磯時報》)

  美國模式大體以意識形態為驅動,重點放在廣泛民主化上。由於很少結合當地國情,該模式把廣大撒哈拉非洲和其他欠發達國家與西方成熟的資本主義制度相提並論,認為民主制度可以在這裏自動生根。在安全網路設立起來之前,強加以自由化;規範框架建立起來之前強加以私有化;在政治容忍文化和法制確定下來之前強加以民主化。最終結果一般都是令人沮喪甚至富有破壞性的。

  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的首要任務是消除貧困,貧困是社會衝突和各種極端主義形式的根源。他們需要的不是一個自由化的民主政府,而是一個可以與貧困作鬥爭、能提供基本社會服務和安全保證的合格政府。另外,自由民主政府的前提條件——法制社會、一定規模的中產階級、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口、政治容忍文化——在大部分貧窮國家都是缺失的。對這些地區強加以不成熟的民主化制度最終只能導致“非自由民主制度”,甚至種族和宗派衝突。

  由於美國模式無法產出理想效果,這在海地、菲律賓、伊拉克的失敗都得到明證,中國的發展模式對世界貧窮國家越來越有吸引力。(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

3、北京影響有益 促進非洲經濟
  在中國舉行的“非洲年”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自今年一月起,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國家總理溫家寶、外交部長李肇星都頻繁訪問非洲,訪問的國家多達15個。中國對這塊大陸不斷飆升的貿易和直接投資使得它成為非洲經濟發展的主要參與者之一。(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

  中國與非洲的貿易往來,增長速度十分驚人,2000年僅有100億美元,而今年估計能達到500億美元。中國在非洲的投資已經趕上了英國,目前僅次於法國和美國。一些專家表示,中國給非洲帶來的經濟利益還是超過了政治風險。倫敦一家外交政策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張峰(音)說:“中國公司正在修建公路和醫院,大都敢於深人到西方公司不敢去的地區。至今為止,中國的影響對非洲來說還是非常有益的。”(英國《衛報》)

  在解釋他的國家如何在去年擁有了一座新體育館時,塞拉里昂駐中國大使薩爾•約翰尼總結了中國得以成為非洲魅力夥伴的特點以及西方人與非洲打交道的缺點。“在使非洲擺脫貧困上,中國人做的要比八國集團多。”他說,“如果八國集團的哪個國家想要重修體育館,我們現在還會在開會。中國人一來就動手。他們不開與主題不太相關的會議。”(英國《泰晤士報》)


  這次中非高峰會晤不僅僅是關於石油與援助,來自與會雙方的1500多個企業家將旁聽,檢驗中非在農業、水利、建築、能源、交通以及醫藥方面的合作,也將是一次非洲產品展覽。對於彙聚北京、充滿希望的非洲領導人來說,中國全面接觸非洲不僅僅意味著非洲經濟復蘇,也宣告了發展中國家之間一場友誼的開始。(英國《獨立報》)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