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風暴走向深入 重點轉向解決問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03 15:17:07  


中國的審計風暴正走向深入,重點轉向解決實際問題。
  6月27日,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向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作了關於2005年度中央預算執行的審計工作報告。引人矚目的是,今年的審計報告雖然仍涉及48個中央部門的55.1億元違法違規金額,但有一個非常顯著的變化,就是“不點名”——除財政部和發改委外,看不到更多具體部委的名字。輿論認為,這是因為今年審計的重點在於解決問題。本社匯選有關輿論,供讀者參考。(評論員:柯 冠)

一、“審計風暴”再起 聚焦制度建設

1、推動財政改革 堵塞制度漏洞
  6月27日,中國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2005年度中央預算執行的審計情況。審計風暴年年刮,當然有助於解決財政資金使用和預算管理中的種種問題。但審計報告上所列的問題之所以那麼觸目驚心,而且問題之所以年年相似,根本的原因在於,中國的財政預算制度存在嚴重漏洞。(廣東南方網)

  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沒有漏洞,但如果同樣的違法違規行為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那就說明,應當承擔起修補制度之責的部門,沒有完全盡到自己的責任。近些年來,按照“公共財政”的基本原則,財政部也在推進財政制度的改革。但僅從審計報告的描述來看,改革的步伐顯然過於遲緩了。(湖南紅網)

  今年審計報告點到財政部的名,意味著審計報告已經深入問題的源頭,對財政預算制度進行審計。財政部恐怕應當更積極地籌畫財政預算制度的改革大計了。(北京《新京報》)

2、加強效益審計 降低政府成本 
  李金華強調在審計大案要案的同時,還要不斷地加強另一項重要的工作,這就是效益審計。"審計風暴"暴露的是重大違法違規問題,而容易被人們忽略的恰恰是日常工作中資源的浪費和決策的隨意。要降低政府成本,節省資源,以最少的資源取得最大的效果就離不開效益審計,國家審計署已經計畫到2007年做到財務收支審計和效益審計並重。(北京CCTV網) 

  李金華在今年6月3日提出中國深化政府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不僅要建立一個廉潔的政府,還要建立一個廉價的政府,政府的成本太高,就是再廉潔也是浪費納稅人的錢。據瞭解,每年兩會,"中國行政成本居高不下"問題都會被提出議案,有議案中指目前中國的行政成本是全世界最高的,1978年以來行政成本增長了87倍。(北京人民網)

3、“審計風暴”重點 轉向解決問題
  雖然在國家審計署看來,“2005年中央預算執行情況總體較好”,整改上一年審計發現的問題也取得明顯效果,但公眾顯然更關注:中央預算執行還存在哪些問題,原因是什麼,如何進行整改?令人欣慰的是,李金華提交的審計報告對上述問題仍是直言不諱。這是一個重要變化,表明“審計風暴”正將重點更多轉向如何解決審計中發現的問題。(北京國際線上網)

  針對本次中央預算執行審計發現的問題,審計署在報告中承諾將督促整改並依法公告,同時提出了加強財政管理的明確意見。比如,改進中央補助地方支出預算編報方式,清理整合專項轉移支付專案;深化部門預算改革,增強預算的剛性約束;健全中央政府投資管理制度等,均是中肯且有較強操作性的建議。(上海《第一財經日報》)

二、“審計利劍”出鞘 著重政績工程

1、審計報告內容 著重政績工程 
  如果說過往兩年的審計風暴揭發了不少腐敗問題,是中國反貪的急先鋒;則今年的審計報告則重點在中國各地的“政績工程”。李金華在其報告中指出,這次審計署主要審計了財政部具體組織中央預算執行情況,發展改革委和中央其他部門預算執行情況,青藏鐵路環境保護、中小學危房改造、農村合作醫療、高等級公路建設管理情況,以及開發區財政稅收政策執行情況等。其中,不少原本都屬地方或部委賴以形成“政績"的專案,都給李金華揭開。(泰國亞洲時報線上網) 

  應該指出,如今正是中國政府換屆的關鍵時期,無論是中央或地方官員,都希望在這時候拿出亮麗政績,好讓自己步步高升。所以,李金華這次審計重點,可說是頗有針對性,也是頗有智慧的。這次李金華及時把各類政績工程的真面目公諸中國公眾,也可以說是拆破了某些地方官僚的西洋鏡。(加拿大今華網)

2、政績離任審計 應予儘快推行
  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指出,對領導幹部的經濟責任審計,不僅要看其在位時期出了多少政績,還要查清這些政績背後的負債情況。這是審計風暴又一個新的目標。(北京人民網)

  針對一些地方不顧客觀實際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取得了短時間、表面上的“快速發展”,甚至換來職位升遷的現象,民眾呼籲建立地方黨政“一把手”的政績離任審計制度,讓領導幹部為自己的執政行為負責,從制度上防止盲目決策和虛報浮誇。(湖南紅網)

3、改革考核體系 方是治本之策
  目前政績工程屢禁不止的背景主要是政府政績的評價體系過於單一,自上而下的評價佔據了主導地位。如今審計部門出馬,自然比行政機關的自我評估有了進步,對政府“政績工程”的過多過濫會起到一定監督作用,但也並未觸及整個政績評價體系的核心。最根本的方法其實是跳出這些利益,改革評價體系。(廣州南方網)

  在一些行政體制比較成熟的國家,對政府官員的考核一般沿用兩個評價體系,一個是政府部門的自我評價體系,另一個是可量化的社會評價體系。兩種體系的並行使得二者可以互相監督、互相補充,政府官員可以在其中獲得必要的社會認可、壓力和激勵機制。而後者在中國一直是缺失的。(法國《歐洲時報》)

三、變身“和風細雨” 反腐同樣可期

1、報告不溫不火 兩大原因使然
  今年的審計報告表面上顯得不溫不火,正是審計署工作重點轉移及制度完善兩大原因使然。

  一是審計重點由過去的“四面出擊”轉向現在的“重點照顧”。這從審計報告的名稱就可以看出來,今年的是“中央預算執行的審計”,而往年的是“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多了“其他”一詞,其審計報告的內容就要面面俱到,而這也意味著更多的違規部門將被點名,容易掀起“審計風暴”。另外,在中央預算執行中,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可以說是具體組織者和執行者,這兩個部門首當其衝成了每年審計的重點,今年顯得尤為突出。

  二是審計結果報告制度已經比較完善。自今年6月1日起實施新修訂的《審計法》,將“審計機關的審計報告”確定為對外發表審計意見的法律文書,規定了審計機關審議審計組的審計報告的程式。把被審部門及單位發現的問題通過日常審計結果,以公告方式來代替年度審計工作報告中的點名,也是對新《審計法》的一個回應。(北京《中國經濟時報》)

2、改變“點名策略” 揭弊化整為零
  據中國央視報導,在以前的審計報告中,一大批中央部委的違法違規問題被曝光。而今年審計報告中難以看到具體部委的名字,取而代之的是宏觀的、共性的表述。(美聯社)

  不點名是否意味著“審計風暴”開始溫柔“變臉”?審計署法制司司長王秀明解讀說,這樣的報告才更加理性。原來點名多,公眾覺得過癮,但揭露的問題怎麼解決是難題。而不點名更有利於加深問題的揭露層次,更能得到有關機構的重視。(美國《僑報》)

  審計工作報告之所以沒有過多列舉具體案例,主要有兩點考慮,一是在審計結果公告制度已然建立並不斷完善的情況下,重要案例主要都通過公告形式向社會公佈,已經沒有必要列舉許多具體事例。二是審計工作報告的篇幅有限,不可能把審計查出的所有重要案例一一列舉,難免挂一漏萬,這就可能帶來曝光是否公允的問題。(北京中新網)

  李金華澄清說,修改後的《審計法》第四條要求,向人大常委會的審計報告,重點在預算執行。審計報告不反映對具體企業的審計內容,但會通過審計公報的方式披露。由此觀之,審計署改變了策略,放棄一次性集中披露的方式,改為分散揭弊,這種“化整為零”的做法,不會引發“風暴”,但同樣能達到反腐的目的。(《香港經濟日報》)

3、新《審計法》實施 審計毋需風暴 
  今年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審計法》修訂案。這次修訂,主要在健全審計監督機制、完善審計監督職責、加強審計監督手段、規範審計監督行為等四個方面做了34處修改。(北京人民網)

  專家表示,《審計法》修訂凸顯一個著眼點,即當前有必要加強對政府收支管理的審計。也就是說,新《審計法》進一步明確了審計監督的範圍,將使用財政資金的事業組織、國有資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導地位的金融機構、以政府投資為主的建設項目均納入進來,使審計機關在這些範圍內實行審計監督有法可依。因此,審計已經不需要依賴風暴式的運動了。(廣州《南方日報》)

四、審計作用有限  不能包治百病

1、偏重事後監督 難達防腐目的
  審計風暴雖然獲得民眾喝彩,但同時也暴露出中國反腐工作出現嚴重的“錯位”。李金華是審計署署長,並非反貪局局長,審計署的職責在於追蹤中央預算資金的運用狀況,固然可以為檢察機關提供有價值的查案線索,但審計署畢竟是“事後諸葛亮”,無法起到防患於未然的“防腐”作用。(香港《信報》)

2、遭遇“審美疲勞” 亟待加強問責
  與歷年公佈的審計結果相比,如果往年曾經用“觸目驚心”來表述,今年的結果也同樣不會讓人輕鬆。可是,一個明顯的感覺是,就像對頻發的礦難一樣,無論是公眾的反應,還是媒體的關注,對審計報告越來越呈現出“審美疲勞”的跡象,很難感覺到前幾次“風暴”所帶來的應有的氣勢和力量。(北京光明網)

  審計出來的問題的相似還不是最主要的。在歷年的問題整改中,人們看不到一份詳細的有力度的問責清單。對問題的處理多注重“事”,而忽略了“人”——或許已經有人被問責,但公眾的感覺是“抓小放大”,沒有把責任追究到底,主要負責人沒有公開為本部門的問題承擔責任。人們的疑問是:動輒幾千萬數億元的違紀違法資金,難道都是經辦人未經主要負責人的點頭而辦的?即使是主要負責人對此事不知曉,現在是否也應追問其管教不嚴的行政責任?(北京《新京報》)

3、審計屢查屢犯 五個癥結作祟
  審計長李金華日前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主辦的"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上,就"為什麼審計問題屢查屢犯"進行了解釋: 

  第一,中國處於比較突出的二元結構社會,計劃經濟體制並未完全退出歷史舞臺。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可以利用現有制度的缺陷去牟取不正當利益。

  第二,執法不嚴,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第三,理念上的偏差,很多人認為"只要不把錢裝進個人腰包就沒事"。李金華說,很多人的確沒有裝進個人腰包,但領導人決策失誤帶來的巨大浪費,比裝進個人腰包更嚴重。 

  第四,"龍多不治水"。國家監督力量很多,誰都能檢查,但誰都不負責任,出了問題從來不追究監督部門的責任。(北京《中國青年報》)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