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觀衆在借六小齡童吐槽春晚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1-31 09:23:56


  近日,“六小齡童節目被斃”的話題引爆網絡。網友自發為其打抱不平,千萬網友更是呼喚六小齡童上春晚。六小齡童回應稱,如果需要,義不容辭。

  任何一種流行表達的背後都有著複雜原因。六小齡童可能是一代人的記憶,可要說記憶壓倒一切有些言過其實。而且作為一種符號,六小齡童這些年并沒有淡出視野,“記憶”的色彩并沒有那麼濃。期待六小齡童的背後,恐有情緒化的演繹,很多人是借機表達對春晚的不滿。

  輿論場彌漫著一個說法,現在的春晚沒有意思,“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除夕晚上那幾個小時,可能是這樣。但春晚決不是那幾個小時,而是一段延續很長的時間。從籌辦春晚開始,到元宵晚會止步,這麼長的時間跨度裡,春晚以話題的低門檻,帶來了現象級狂歡。這種“無心插柳柳成蔭”,才是當下春晚的最大價值。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看熱鬧遠比看門道有趣。一個社會不能沒人看門道,但如果人人都去看門道,那也太過沒趣了。有人看門道,有人看熱鬧,這才是生活的常態。所以,不是所有人都看春晚,但幾乎所有人都在聊春晚。

  今年的春晚,神秘而低調,一點都不像往年那麼高調。可“醜媳婦總得見公婆”,吸睛和吸金都要有點話題,於是就有了春晚劇透。而養成“春晚批評依賴”的觀衆,也總得弄點談資,找點樂子,表現一點狂狷和憂憤的氣質。“六小齡童節目被斃”,這是一個多好的話題,於是風向轉到了這裡。

  現在的春晚是一種整體性結構問題,哪是一個明星一個節目之事?其實所有人都知道,歷史已然過了那條河,面對多元多樣的現實,如果春晚還像當初那樣具有“摧殘性效應”,那才是一種不正常。再加上春晚已經形成了習慣性套路,甚至被烙印了太多沉重符號,注定了無可奈何花落去。當然,不能否認個體救贖,換一個導演,換一個演員,局部會有改觀,但整體早已注定。

  有人期待六小齡童,更多人借機吐槽春晚。從娛樂性上講,這種吐槽何嘗不是春晚的一種價值體現,何嘗不是春晚繼續辦下去的理由?我們都是有記憶的人,既然有這麼多人表現出了期待,當然期望春晚導演組從諫如流。只是,如果以為這屆春晚請來了六小齡童就會集萬千寵愛於一身,那也真是想多了。(來源:揚州日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