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創造超越,比“保衛”地動儀更重要
http://www.CRNTT.com   2018-10-12 16:00:10


  近日,有傳言說中學歷史課本删除了“張衡地動儀”相關內容,立即在網上引起反響。人民教育出版社回應說,地動儀相關內容確實從初中七年級歷史教材上撤下,移至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五年級上册。

  誤會消除,傳言平息。但是,“地動儀”留在課本中,是不是就沒有問題了?衆人“保衛”地動儀,又是為了什麼?這似乎也不是問題:課本介紹了張衡和他發明的地動儀,指出其對科技的重大貢獻後,還設計學習活動,引導學生追求真理,獻身科技,“要像張衡一樣,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做一個有心人”。

  那麼好——現在如果有一個孩子,讀了這篇課文,來了興趣,說我要向古代科學家學習,自己動手來造一台地動儀,看能不能超過張衡的候風地動儀——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老師和家長勸阻他,還是會鼓勵他將想法付諸行動?哪一種可能性更大?

  現在的教育設計,幾乎沒有給予孩子動手去做一點什麼的空間,孩子很難嘗試一點什麼,體驗一點什麼。雖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大家都會說,但是,興趣這位老師被驅趕得離孩子遠遠的。興趣如果不能去嘗試,興趣就不能生長,就好像秧苗得不到澆灌會枯死一樣,孩子的身心發展就會被抑制,他的創造力在萌芽狀態就被扼殺了,“要像張衡一樣,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就成了一句空話。

  動手做一台地動儀的價值,不在於地動儀最後是否制作成功,而是在制作過程中的各種體驗,包括失敗;這是個體與外部世界建立聯系的嘗試,這就是古人所說的“立人”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人的自我認識、自我發現、自我確認的過程,這是“立人”中必不可少的一個方面。只要對“立人”有幫助,地動儀是否造成功,并不重要。一個“立人”成功者,造地動儀失敗了,做別的事情能否成功,是不用別人替他擔心的。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