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百餘篇論文能“404”,但學術不端不能沒個說法
http://www.CRNTT.com   2018-10-31 22:17:46


  一篇《青年長江學者梁瑩教授與她“404”的論文》,將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梁瑩推向了風口浪尖。據中國青年報記者的調查,在過去幾年裡,以她為第一或第二作者的120篇中文文獻,陸續被從中國知網、萬方、維普在內的主要學術期刊數據庫中删除了。

  而另一面,年僅39歲的梁瑩,長期以來都是“傑出學術人才”的人設,不僅是南大教授,還是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計劃等多個人才支持計劃的入選者。

  盡管梁瑩以“早期所寫論文水平太低”等類似理由解釋删稿動機,但有足够證據顯示,删稿行為與其學術不端有直接關系。媒體調查發現,這位教授要求數據庫删掉的論文當中,至少有15篇存在抄襲或一稿多投等問題。

  如此看來,梁瑩要求撤稿的舉動,很難洗清“毀滅證據”的嫌疑。畢竟,她很清楚,學術不端,對一個大學教授而言意味著什麼,不僅是道德上的不光彩,更直接關系到學術生涯乃至個人前途命運。更何況,近年來,大學校園內的抄襲、剽竊、侵吞他人學術成果等學術不端行為,已被教育部列為重點嚴肅處理的對象,各大高校也陸續出台嚴厲的懲戒機制。盡一切力量壓縮學術不端者的生存空間,已成為共識和現實。或許,梁瑩删稿的舉動,正是出於對以往行為的擔心。

  不過,若結合她的說法和態度來看,删稿又似乎不奇怪。梁瑩面對媒體承認自己學術不端行為,但又稱“錯誤屬於早期不應該過多追究”,具體地說,就是國家層面是在2005年底才開始強化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規範的,在此之前的“錯誤”不應再舊事重提。顯然,這樣的理由并沒有說服力。學術不端的事實,不會因為亂象與治理的先後順序而改變;對學術不端的打擊,也應該是一以貫之的,不存在一個明顯的追究與不追究的分界點。退一步說,如果梁瑩真的像她所說的那麼理直氣壯,又何必要删稿呢?這本身不就是一種心虛的表現嗎?

  此外,梁瑩在教學中,還存在敷衍課堂和學生、讓學生做私活和教育工作態度不端正等師德缺失的問題。面對質疑,梁瑩回應了一句,“我這條路有多難你知道嗎?”或許,她確實付出了很多,但打苦情牌與搞道德綁架并不能消解背後的荒唐邏輯。試問,她所經歷的艱辛,是學生和大學課堂造成的嗎?有何理由將自己的艱辛轉變為對教學工作的不負責?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