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帶著小學生應援的老師已經不適合在校園工作
http://www.CRNTT.com   2020-05-19 14:52:07


  “肖戰哥哥,你很好,我們很喜歡,衝啊!”很難想象一群小學三年級的孩子在老師的帶領下在教室齊聲喊出這麼一段話的場景。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他們知不知道肖戰還是個問題,但是架不住他們的老師是肖戰的粉絲,於是當肖戰要宣傳新歌并與抖音聯合發布了“光點舞挑戰”的活動後,這名老師便在抖音平台上發布了孩子們用童聲為肖戰應援的視頻,還帶上了話題“肖戰新歌光點”“光點舞挑戰”。

  喜歡哪個明星本來是一件很私人的事,但隨著娛樂產業由追星1.0的短信資費時代過渡到追星2.0的數據流量時代,點擊率和粉絲數的多少成為衡量藝人商業價值的標准。娛樂產業由作品導向轉向市場導向,前者付出時間依靠作品獲取市場,後者瞄准市場根據需求打造明星,通過營造明星的“人設”來獲取市場。這個過程中,人的感性被無限放大,明星與粉絲之間的關系被深刻改變,追星成為人與人之間的連接,而這種直接的關系模式遠比由作品到個人的間接關系模式更為親密。追星的個人在互聯網時代就這樣結成了想象的群體,塑造了守護偶像的流量文化。

  小學老師組織學生為肖戰應援就是這種流量文化的體現。當偶像推出新作品,“我”能為偶像獲取多少注意力?“我”能否在群體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流量文化神奇的魔力讓深陷其中的個體忘記了公與私的界限,老師利用職務便利帶著未成年的學生在搶占注意力的擂台上戰鬥。童聲獨有的魅力在應援上形成了“天真無邪人間真愛”的氛圍,在獲取注意力的過程中這一招屢試不爽,而一旦“我”為“哥哥”拉來了更多流量,“我”在圈中的地位也將得到提升。在這場爭奪流量的商業游戲中,老師成為免費幹活的數字勞工,學生則被物化為應援打call的工具。而這毫無疑問突破了教書育人的底綫,如此作為的老師,已經不適合作為教育工作者繼續在校園工作。

  肖戰作為當今流量文化的代表,理應為消除這種文化的負面影響擔起責任。近期所曝出的老師利用公職夾帶私貨的負面事件不止這一起——山東某林姓老師在網課前放肖戰新歌,當學生留言“肖戰必糊”後,該老師便要求這名學生“滾出去”。尚不知肖戰本人得知這些事件後會作何反應,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方面享受著流量文化的商業利益,另一方面宣稱“不需要應援”,明顯是推卸責任。肖戰作為娛樂產業的一分子不可能不需要應援,一句“不需要應援”也不可能真正對粉絲行為形成實質上的改變。要想真心改變,功夫要下在日常。獲取了多大的利益就應當承擔多大的責任,用“粉絲行為無關偶像”開脫是一種偽邏輯。目前的商業運作中,粉絲和偶像共同組成了商業生態,形成了流量文化的一體兩面,不是說幾句正確的廢話就能切割的。

  流量文化入侵校園所帶來的影響可能是深遠的。對於尚未形成完整社會認知的未成年人來說,老師是帶領其探索世界的領路人,作為正式課堂外孩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補充,老師的喜好可能在不經意間塑造孩子的認知,而商業應援的那一套顯然不適合帶進校園。雖然現代教育同樣看重老師的個性,但更希望看到老師的雅好而非嗜痂之癖。為人師表,表率為先,學校和社會要在教育過程中起到監督作用,這種監督不能是滯後的,尤其不能讓學生的三觀跟著五官跑。(來源:南方都市報)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