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飯圈不能圈一切,追星不可越界逾矩
http://www.CRNTT.com   2020-05-19 14:49:31


  日前,教師組織學生為偶像應援一事被曝光後,再度敲響了粉絲行為失範的警鐘。對此人民日報發聲表示,“越界的追星行為,不僅透支著明星的流量,也可能反噬偶像本身,更侵蝕著飯圈文化的正向價值。”

  某些飯圈,業已成為怪胎一般的存在。其雖高舉“為偶像應援”的大旗,但實際的所作所為,往往存在著嚴重的主旨背離。一個根本性的悖論在於,“飯圈”以某某明星的“後援組織”、“利益實現組織”自居,卻并不需要對相關明星負責。既然雙方間不存在規範化的契約關系和約束機制,那麼也就難免貌合神離、各行其是了。現實情況是,許多藝人對自己的“飯圈”缺乏足够掌控力,反倒時不時要為飯圈的出格行為“背鍋”“買單”。

  “隱私被販賣,刷榜成生意”,飯圈的複雜性在於,各種利益算計充斥其間,太多的渾水摸魚者賺得盆滿鉢滿。在很多時候,明星也是飯圈的受害者。而一部分飯圈的組織者、運營者,因其發動和經手了太多的“募款”“衆籌”“團購”等有償應援舉動,而成為實際上的最大贏家。飯圈一方面“蹭明星之名”,另一方面“謀粉絲之財”,其作為一個實體化組織,對內極具操控力,對外極具攻擊性,越發成為公衆討厭的模樣。

  當“崇拜”變成“應援”,當“欣賞愛慕”變成“砸錢捧愛豆”,粉絲文化的庸俗化“摧古拉朽”。失控的飯圈,危害顯而易見。就其內部而言,往往呈現出狂熱傾向,在“教主效應”的感召下,所有成員都被裹挾著“用愛發電”“花錢表忠”;而就其呈現出來的“外部影響”來看,客觀上也綁架了明星藝人、冒犯了一般民衆……可疑的飯圈,到底是誰的飯圈?貌似是偶像的飯圈、粉絲的飯圈,但實質上,它早已成為少數人的“韭菜地”和“提款機”,讓多數人感到陌生、疲憊和抵觸。

  最近,多位藝人接連表態,“對粉絲應援的態度是不認同、不支持”“我不需要應援”。然而,要知道的是,“應援”不僅是一種自發的粉絲文化,更是某些人的生意和財路。要動奶酪,豈是那麼容易。(來源:封面新聞 作者:蔣璟璟)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