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白菜賣出豬肉價:供應鏈致消費者菜農受損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5-08 20:54:22  


 
  據新華社記者調查,今年春季部分蔬菜主產區持續低溫寡照,加之病蟲害加重發生,是導致部分蔬菜產量降低、價格上漲的重要原因。

受傷的總是菜農

  但是,這種偶發因素的上漲在菜農的地頭體現得並不明顯。

  以土豆為例,記者在上海的幾家終端菜市場了解到,近日土豆的零售價格在5元/公斤左右,上海一級蔬菜市場江橋市場的價格在2元/公斤左右,而在土豆主要產地之一的甘肅省一般品種(單個馬鈴薯重量在4兩以上)的收購價格僅為0.6元/公斤,最好的品種新大坪收購價為0.8元/公斤。從菜農的地頭,到消費者終端市場,零售價是收購價的8倍多。

  “沒有固定的收購商,每年收獲之後,就有人來收。去年我們村子好幾萬畝的土豆,可是來收購的才十幾個人,他們把價格壓得很低,3毛多錢,老百姓不賣也得賣。”甘肅定西土豆種植戶何先生告訴記者。

  “這有什麼奇怪?哪怕是幾毛錢收購的,賣到這裡也得這個價。”菜販告訴記者。

  人們應該還記憶猶新,去年4月,山東39歲的菜農韓進自縊棄世,留下妻子和兩個未成年的女兒。自殺原因是持續勞作三四個月,換來的竟是8分錢一斤的“傷心”菜價。

  此後,更多的蔬菜滯銷事件陸續進入公眾視野:鹽城市15萬多噸蔬菜滯銷,包菜、大白菜地頭價不到5分錢;山東、蘇浙、上海一帶,卷心菜、大白菜的價格跌破收菜的成本,一些商家甚至將大白菜扔到水溝。

  近年來,農產品價格波動猛烈的事件屢見不鮮,但受傷的總是菜農。這意味著,蔬菜供應鏈的上游是菜賤傷農,供應鏈的下游,則是諸多消費者驚訝於菜價依舊高企,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風險菜農扛

  5月4日,由社會資源研究所(SRI)提供研究支持的《定州—北京蔬菜供應鏈調研報告》(下稱《報告》)對外公布。這份調研報告是由5位清華大學學生歷時10個月的艱苦調研完成。《報告》認為,農戶之所以長期在市場處於弱勢地位,主要是以下因素:菜農信息渠道長期處於閉塞狀態、承擔了農業生產大部分風險、談判處於不利地位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