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如何走出“聞化工色變”的困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5-12 00:45:13  


  不知從何時開始,每每某地有重大化工項目上馬,就會遭到當地民眾的反對,甚至出現群體性事件。這兩天在春城昆明發生的事情,即是一個新的案例。

  在公眾的環保意識越來越強的今天,很多人已然是聞化工項目即色變。重大化工項目上馬,似乎就意味著對當地可能造成環境污染。在過去的幾年裡,廈門、大連、什邡、寧波等多個地方,都出現過類似的群體事件。

  人們聞化工項目即色變,換個說法,就是“鄰避效應”。這一效應,說的就是當地居民因擔心建設項目(如化工廠、垃圾場、核電廠等)對身體健康、環境質量和資產價值等帶來諸多負面影響,產生嫌惡情緒,甚至訴諸集體行動以求阻止項目上馬。

  “鄰避效應”不難理解。基於理性,出於對環境污染的恐懼,當地民眾容易選擇趨利避害之舉——不管這些化工項目是否會造成實質性的環境破壞,一概舉手反對。只要項目不上馬,天下便太平。問題在於,“鄰避效應”會產生誤傷效應,使得可以上馬、本該上馬的項目也變得舉步維艱。

  毋庸置疑,化工業不發展不行。經濟社會的發展,不能缺少化工產業的支撐。也不是說,一上化工項目,就必然危害當地民眾的健康。比如,此前有關的PX項目中,確實就存在著民眾被錯誤信息誤導的問題。當然,“鄰避效應”不斷出現,不能怪民眾不夠理性、不懂科學。現實困局的背後,實有緣由在。

  觀察過去在多個地方因為上化工項目而發生的事件,大多是由於這些項目的立項、審批,甚至到開工建設,一般民眾幾乎遠遠被隔離,絲毫不知情。直到項目公開後,由於對預上馬項目缺少必要的了解和認識,加上對地方上所做的解釋缺少信任,一些民眾情緒被激發,乃至發生群體性事件。

  “鄰避效應”不斷出現,還有一個原因,即一些民眾對環境監管缺少信心。即便上馬項目已通過環評,但人們還是擔心在實際運作過程中,企業未必完全按照要求去做。從過去發生的諸多環境事故和暴露出的環保領域腐敗案件來看,這種擔心並非多餘。倘若項目企業為自身小利益而犧牲環境,受害的還是當地民眾。

  從現實來看,各地上馬化工項目過程中“鄰避效應”不斷出現,也讓地方政府感覺很頭疼。一些事件鬧得很大,為了平息風波,地方政府只好匆忙宣布停止上馬項目。民眾不知情時,項目悄悄地上,民眾鬧一鬧就停止項目,如此也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項目被停,亦可能導致企業利益人為受損。

  因此,走出“聞化工色變”的困局成為一個現實課題。去除“鄰避效應”最好的辦法,就是圍繞相關化工項目能夠做到充分的信息告知,做到高度的公眾參與。不少化工項目涉及可能的環境污染問題,當地民眾作為相關利益主體之一,有足夠理由了解項目的環境影響。遺憾的是,這方面以前做得非常不夠。

  有信息告知,有公眾參與,方可能有民主決策和科學決策。比如,化工項目的選址就很重要,不是說哪個地方給的優惠多,就在哪裡上。倘若沒有外部力量的參與和監督,則發生欺哄公眾的事情,並不稀奇。加上有些時候環評走過場,這些項目可能的環境危害,就更讓人擔憂了。

  有信息告知,有公眾參與,方可能真正解除公眾心頭之惑。上馬項目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濃度、數量等,當一一向社會公布。因為信息、知識不對稱而產生的一些誤解,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澄清,避免一些地方政府的解釋不能取信於民的情況出現。對於那些確實會對地方環境造成危害的項目,則要堅決叫停。

  當然,信息的告知和公眾的參與,是一開始便要同步進行,而不是等到項目即將上馬,再做象徵性的宣布。要走出“聞化工色變”的困局,同時還得依靠強有力的環境監管。這一點跟不上,“鄰避效應”就不會終止。(時間:5月6日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