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環保部能否不懼尷尬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7-16 12:20:16  


  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近日圍繞環境保護有關問題作了報告。周生賢介紹,環保工作涉及的部門很多,許多職能出現交叉重叠。“水裡和陸地的不是一個部門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不是一個部門管。”“我聽說世界上有四大尷尬部門,中國的環保部就是其中之一。”

  環保尷尬如何破解?周生賢的報告向全社會提出了一個疑問,各媒體也紛紛給出自己的答案,例如今天的《人民日報》評論說:“環保尷尬需要全民化解,除了政府各部門形成合力,也需要企業、公眾共同努力。”

  《人民日報》的答案當然很有道理,但是在現實語境之下,“全民化解”這四個字卻帶出了另一層尷尬。例如《新京報》前天的報道說環保法二審稿“未提及公民環境權”,昨天的《中國青年報》則說正在審議中的環保法修正案(草案)將環境公益訴訟權單獨給予中華環保聯合會一家,而這個聯合會的企業會員中不乏排污大戶。

  “全民化解”顯然需要法律支持,當公民的環境權受到尊重並且有切實的渠道去保障,當涉及環保的公益訴訟不再設置那麼多的障礙,公眾才能不再尷尬,不再“被缺席”。

  同樣,環境保護部所面臨的尷尬也需要頂層設計。比如在水的領域,“環保不下水、水利不上岸”一直為業界所詬病,而地下水的管理除了涉及環保部、水利部以外,還涉及國土部。再比如一氧化碳等有毒氣體的排放由環保部門監管,而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則是發改委的職能。這種“九龍治水”的局面的確令人頭疼,而且不是一個部門所能解決的問題。破解這些尷尬,都需要大部制改革的推進,以及環保法的修訂。

  拋開“外因”,其自身也有許多可以改進、可以努力的地方。例如上個月安慶市環保局向中石化安慶分公司開出9萬元罰單,媒體紛紛評論說“動了真格”。這就帶出了一個問題:環保局處罰央企為什麼成了新聞?這是因為一段時間以來環保執法往往都是只敢拍蒼蠅不敢打老虎。

  敢於處罰央企還只是環保部門通過自身努力去破解尷尬的第一步,罰款之後的動作更為重要,這是因為多年來“以罰代管”也是環境污染不斷加劇的原因之一。前一陣的《瀟湘晨報》曾報道說,因為有“排污費”的收入,某些地方的環保局成了創收餘地大的“好單位”,人員嚴重超編。當污染企業成了監管部門的衣食父母,環保怎能不尷尬?而這樣的尷尬,顯然屬於“內因”。

  至於解決多頭管理的問題,除了理順關係之外環保部門也可以有所作為,這是因為我們還有一個詞叫“聯合執法”。如果環保、水利、國土等部門改變互不過問的局面,團結起來相互協作,是不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據今天的《上海證券報》報道,相關專家也指出:多頭管理並不是環境治理不力的根本問題,在發達國家也有多頭治理但治理得很好的例子。

  環保部門的確有點囧,但其並不孤獨,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如果真要比比誰最尷尬,城管、足協也未必會落敗。問題的關鍵在於,這些尷尬的部門能否不懼尷尬迎難而上?只有行動起來,才能在化解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成長、成熟,最終把尷尬拋在腦後。(時間:7月10日 來源:法制晚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