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非升即走”怎麼成了霸王條款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7-31 12:06:06


  1994年,清華出台規定,講師、副教授在規定時間內學術成果不足以提高職稱,應自行走人,即“非升即走”,後來調整為非升即轉。

  人事制度是現代大學內部制度的核心,“非升即走”也好,“多級分流”也罷,這類從美國舶來的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儘管早在二十年前就引入我們的高校,對於建立教師激勵機制確實頗有成效。但在行政化色彩濃厚的高校中,人們在潛意識裡還是將高校教師視為“單位人”而非“社會人”,“非升即走”帶來的鮎魚效應難免引來爭議。

  通過“非升即走”等嚴苛的管理手段治庸治懶,當然無可厚非,但在制度設計上缺乏嚴謹、粗枝大葉,也必然會“誤傷”能者。事實上,德國也借鑒了美國的“非升即走”等管理制度,但這項制度之所以能夠成功“複制”,關鍵之處在於他們對考核對象的區別對待,對基礎科目看重教學,對專業課程才看重科研。

  然而,在我們的高校治理語境中,儘管多數教師崗位劃分了教學科研崗位教師、專任教學崗位教師和專任科研崗位教師等三個類別,但在教師聘任上,每類崗位的考核標準並無明顯差異,往往是“一刀切”。像這次被“分流”的方艶華、閆浩等老師從事英語寫作、微積分等基礎課程,過度的學術指標,不但會分散教學精力,還可能從客觀上助長學術研究濫竽充數的現象。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教授廉思歷時一年多調研完成的《工蜂— 中國高校青年教師調查報告》,將高校青年教師群體稱為“工蜂”族。報告顯示,作為高知群體,高校“工蜂”族也是高壓人群。72.3%的受訪者直言“壓力大”,很多青年教師必須早出活、快出活、多出活,有時也不得不搞關係,甚至花錢買版面。

  有壓力不可怕,可怕的是無實質意義的“變態壓力”。說到底,教育是做“人”的工作,應該以教師為主體,以學生為中心。學生評價在教師考核中的缺失,教師在學術指標的壓力下異化為“工蜂”,甚至因為沒有完成科研任務而被趕下講台,種種怪相顯然是在教育本質上越走越偏。毋庸諱言,在行政化色彩濃厚的高校,管理者在權力幻覺的支配下難免變得強勢,也很容易忽視教師的權益。在人事管理等方面,隨意劃定標準確定教師能力的高下,簡單設定“非升即走”的流程,就難免出現。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錢學森之問時刻扣動社會神經。要培養優秀的人才,還得靠優秀的教師。激發教師隊伍的活力,不單需要推動考核標準的科學化,更要切實尊重教師的個體權利,把教師能力評定權交給學術共同體,賦予個體更多發言權、決定權,而不是將他們視為任由行政權力支配的“工蜂”。(來源:燕趙都市報 作者:任小康 本文略有删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