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踩踏的外灘 公共管理的痛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1-04 14:10:07


2日下午,上海市民陸續來到陳毅廣場點燃蠟燭哀悼踩踏事件遇難者。
  今天,已是新年的第三天。而2014年最後一夜在狂歡裡襲來的悲傷,依舊縈繞在上海這座中國最繁華都市的上空,36條生命再也見不到新年的模樣。 

  這是傷者的新年,是所有國人的新淚痕。 

  根據媒體披露的諸多細節,人們意識到這並非是一場毫無征兆的意外。外灘新年倒計時作為這幾年的傳統節目,往年已經造成了巨大的交通負荷。盡管囿於安全考慮,這次改在更為封閉的外灘源舉行,但從未減弱的活動預告吸引了源源不斷的人群。“何必宅在家做安靜美男子、美女子”,這是在事故發生前一天,上海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在微博上所發布的跨年活動預告內容。 

  順著這樣的細節,人們在最終原因尚未發布之前,開始檢討起公共管理者的責任。2007年開始施行的《大型群衆性活動安全管理條例》明確了公共管理者的具體責任。條例將防範風險的責任劃分了數年,而且歷經世博會安保7個月的常態化歷練,上海作為城市精細化管理的典範,為何只用一點點警力去維持幾十萬人的秩序? 

  而政府的疏忽與麻痹大意,豈止是大城市公共管理的痛?在中國,規模大而高度密集的人群隨處可見:火車站、地鐵站台和車廂、演唱會,以及各種各樣類似於外灘當晚進行的慶祝活動中,到處都是湧動的人流。而在這樣的地方,如何消解這些巨大人流中湧動著的風險?這一問題所拷問的,不只是上海,是對所有公共管理者的拷問。 

  這起事故中,公共管理者的責任最大。但若拋開外灘,每個人都清楚,管理者的觸角並非能延伸到所有公共角落。於是,外灘踩踏事故給新年抹上的這層灰色,將拷問延伸到了每個公共秩序的參與者。 

  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人群就像磁鐵一樣,對每個人有著強大的吸引力。在某些情況下,原本有序的人群可能會因為一個小小的誘因而瞬間崩潰。外灘踩踏事件後,專家以“羊群效應”回答著人們為何都要密集在一個場合去做一件只是點綴的事情。 

  而專家所未能解讀的是,與公共秩序截然相反的“爭先恐後”的社會現實心理。 

  你看,過馬路總要闖紅燈,有人排隊便會有人加塞,與商場促銷一起出現的便是蜂擁而至;左行右停的電梯,往往是兩側都永遠站著人。哪兒人多哪兒熱鬧就越願意擠哪兒,從各地擠到大都市,從溫暖的家擠到了寒冷且陌生的街頭,從傳統的紀念擠到了不洋不中的節日…… 

  在擁擠中,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自己裹挾在過多的擁擠當中,原有的祥和會被集體匆忙且無目的的腳步所碾碎,最終在一個缺失公共管理職責的時刻,失去了公共秩序,換來的是一次次付出了血的代價。 

  沒了公共秩序,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受害者。在那踩踏的外灘,當追問公共管理者的責任之後,我們每個人在內心能否回放一遍殘酷悲傷的跨年外灘,悲劇的發生跟自己的盲從有無幹系? 

  世界那麼大,別擠在一起。你和我的距離,可以稍微遠一點。(來源:華商報 作者:馬想斌)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