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校園貸目前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無論是部分傳統銀行重回校園市場滿足大學生正常貸款需求,還是大多數網貸平台已暫停校園貸業務,都說明治理效果顯著。不過,從這次媒體披露的情況來看,兩種現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視:一是三部委通知要求“現階段一律暫停網貸機構開展校園貸業務”後,仍有網貸平台可貸款給大學生,即沒有遵守“暫停令”。二是部分網貸平台耍起小聰明,把校園現金貸改頭換面為電商購物、分期還款的生意。
從表面看,這些網貸平台沒有直接從事校園貸,但本質還是校園貸,因為很多大學生借款的目的就是用於購物;再從高昂的滯納金來看,也與之前的校園貸沒有實質區別。這些平台之所以改頭換面繼續做校園貸,既是想繞開國家部委禁令,也是因為校園貸業務是暴利。
校園貸沒有完全禁絕,固然與三部委《關於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範管理工作的通知》今年5月底才下發,目前還處於落實階段有關,但主要原因還是治理措施不完善。比如對於不遵守規定仍然貸款給大學生的網貸平台,既要有完善的監督措施,也要有嚴格的處罰措施,但這一通知中卻沒有相應安排,看似嚴令,實際是紙老虎,所以部分網貸平台不重視。
再比如,對於把校園貸改頭換面做起電商購物、分期還款的生意,這一通知也缺乏預防性安排,所以部分網貸平台就鑽政策漏洞。從常識來推測,由於校園貸是一種“暴利貸”,網貸平台不會輕易放棄這塊“肥肉”,要麼直接頂風作案、冒險獲利,要麼變相操作企圖繞開規定。只有制定嚴格的預防、監督、懲罰等措施并嚴格執行,才有望形成有效約束力。
不能指望網貸平台自覺落實“校園貸暫停令”,而是要靠嚴格的監管措施來倒逼。換言之,校園貸改頭換面繼續存在,也是考驗監管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