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屏幕之光,尚待發熱
http://www.CRNTT.com   2018-12-21 22:34:42


四川汶川中學正和成都七中同步備課(圖片來源:中國青年報)
  一塊屏幕火了,質疑聲隨之而來,發酵時間超過了很多人的想象。

  一場借由技術手段完成的教育革命,不可避免會附著資本的話題。16年時間,東方聞道網校讓貧困地區7.2萬名學生,跟著成都“明星中學”一起上高中,88人考上了清華、北大,公益背後的資本運作卻是另一個故事。公司法人代表王紅接一直試圖在資本市場尋求套現機會,王紅接夫妻二人小動作不斷,試圖將利益最大化。

  無利不起早。撇開利益只談公益,未免有些上帝視角。技術有改造教育的先天優勢,卻沒有改變命運的天然動機。一塊屏幕可以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給了一些資質好的偏遠學生機會,拉近他們與重點中學的差距。但它只是改變命運的一環,既不應該對它過分神化,更沒有理由苛責它有利可圖。

  比起技術手段本身,改變命運的系統性工程更加龐大而複雜。技術有鞭長莫及的地方,包括財政投入、高考政策、地區差異。這些障礙,墊高了貧困地區的孩子考入名校的門檻。這塊神奇的屏幕如果沒有當地投入27%的財政支出,沒有精准定向扶貧政策,改變命運可能還是紙上談兵。

  被屏幕改變的少數和沒有被屏幕改變的大多數,戳中的還是當下教學資源分配不均的老話題。一年前,北京文科狀元熊軒昂直言,他出身中產階級家庭,父母都是外交官,為其營造了良好教育環境,因此他比很多農村孩子擁有更多的教育資源。他知道很多狀元都是家境優越者,而很多農村孩子很難考上好大學。

  “出身越底層,上的學校越差”,人們最怕這樣的趨勢加劇和固化。哪怕是希望之光,也藏不住人們的焦慮和不安。改革開放40年,國家的轉型在繼續,但底層個體命運的轉型,卻在不同層面陷入停頓。有教育學者調研得出,重點大學裡的農村學生比例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不斷滑落。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