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良渚古城申遺成功,還需圍繞文化做文章
http://www.CRNTT.com   2019-07-08 16:33:33


  當地時間7月6日上午,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舉行的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隨著大會主席的落槌,中國提交的“良渚古城遺址”項目經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加上此前剛剛獲准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的“黃(渤)海候鳥栖息地(第一期)”,中國世界遺產總數增至55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7處,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處,世界自然遺產14處。

  中國選送項目在世遺大會上連下兩城,令國內互聯網上興起了一股“世遺熱”。根據專家的說法,國際學術界曾長期認為中華文明只始於距今3500年前後的殷商時期,隨著良渚古城被列入世界遺產,意味著中國文明起源和國家形成於距今五千年前,終於得到了國際承認。對於普通人來說,中學教科書裡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的說法,也終於有了實錘。

  但平心而論,相對於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名詞,比如“元謀人”“山頂洞人”,還有“河姆渡文化”“紅山文化”“三星堆文化”,“良渚文化”的名氣似乎要小得多。我看到有網友已按捺不住激動心情,打算到良渚文化遺址探個究竟。不過也有當地網友提醒,良渚遺址公園核心區至今尚未對外開放,現在開放的只是外圍,只有一點綠化,看不到任何遺跡,提醒網友謹慎前往。而收藏出土文物的博物館在離遺址公園8公裡之處。看來,從列入世遺名錄,到成為集考古發現、研究、參觀和教育諸功能為一體的游客朝聖地,良渚文化遺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從全世界經驗看,假如說列入世遺名錄就像一場百米衝刺的賽跑,來自全世界的候選項目大比拼的背後,免不了各種包裝與公關的痕跡,那麼,“掛牌”後的長久建設,則更像一場考驗持久耐力的馬拉鬆,需要的是長期建設的毅力與恒心。尤其,假如入選的是文化遺產,挖掘物質遺留背後的文化內涵,恐怕是遺址管理者需要考慮的重點。

  舉個例子,作為世界聞名的景點,日本富士山的“申遺”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最初是作為自然遺產申遺,但由於其作為火山不具地理獨特性,又長期受到游客帶來的垃圾問題的困擾,令其最初的申遺之旅抱憾而歸。其後日本方面轉變思路,從“文化”上做文章,再次申遺時轉攻世界文化遺產,凸顯富士山在信仰、藝術等方面的世界影響,終於在2013年如願以償。

  良渚文化遺址理應在世界上獲得更大的影響力。在遺址景點園區被汹湧的人潮、各類旅游紀念品攤點包圍之前,如果能利用考古發現,講好良渚故事,那麼,作為一位博物館愛好者,我對良渚遺址公園未來的發展還是充滿期待的。比如說,良渚文明曾經盛極一時,但後來突然崩潰,成為未解之謎。有考古學者提出假說,認為跟古良渚人農作物種植品種單一有關。那麼,未來遺址公園的策展,能否從古文明興衰的角度,策劃相關展覽和互動單元,讓古代文明的遺產,能為現代人深挖、分享、總結呢?總之,列入名錄是光榮,但沒有理由躺在光榮簿上睡大覺。良渚遺址未來如何開發、如何講好故事,希望有關部門給出更多綫索。(來源:南方都市報 作者:呂德為)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