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原陽馬戲團老虎出逃死亡背後:宿州“馬戲之鄉”的寒冬與探路
http://www.CRNTT.com   2019-09-11 16:34:47


 
  談及原因,他介紹,上世紀80年代,對他們這邊從事馬戲的動物來說,很少有所謂的“獸醫”看病。李裡的父親是馬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家族有三四十號人從事這個行業,但沒有一名獸醫。就這樣,李裡遵從父輩的志願,讀了動物醫學。

  像李裡這樣的馬戲世家在當地還有很多。

  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信息,埇橋馬戲藝術起源於明末清初,成形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恢複於20世紀50年代,發展壯大於改革開放時期,經歷了一個由馬背上的武藝、馬背上的雜耍到動物的展演、動物的馴化再到馬戲表演、馬戲藝術的發展過程。

  上世紀90年代,埇橋馬戲頻頻登上熒屏銀幕,“猴探長探案”、“動物王國奇案”等影視劇中的動物明星就以埇橋馬戲團的動物為主要陣容。資料顯示,宿縣(即今宿州)人民政府成立的集體性質“大衆動物表演團”曾經創造出一個業績神話,門票5分錢一張,竟在一年內創下40萬元的營業收入。

  安徽省雜技家協會副主席、埇橋區馬戲協會代秘書長張宏偉向澎湃新聞介紹,上世紀90年代到2000年初,是馬戲團發展的黃金時期。

  景氣的行業也給動物帶來了福利。

  在李裡印象中,小時候家裡窮,有時候連飯都吃不上,但都要保證家裡的動物吃上。那時李裡家養了2只老虎,1只幼年黑熊,黑熊是他父親從動物園要過來的。“黑熊仔過來的時候要喝奶粉,我們沒見過奶粉,聞起來特別香,就會偷著喝,後來被發現,打了一頓。”

  2007年,埇橋區被中國雜技家協會正式授予“中國馬戲之鄉”稱號,成為我國首個也是唯一一個獲此榮譽的縣區。2008年,馬戲(埇橋馬戲)經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