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雙減”政策發威 無序資本再無擴張空間
http://www.CRNTT.com   2021-07-28 00:50:13


  經歷20多年黃金發展期的校外培訓行業,突然被勒住了繮繩。

  7月24日晚間,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意見)全文公布,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科培訓機構性質、辦學許可證、從業教師、教師資格證、培訓時間、培訓內容、培訓形式、培訓場地、培訓價格、營銷方式、融資方式等方面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和規範。

  如此詳實、全面的規定,有一條最為顯著的主綫: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堵住了產業資本想要獲取高額利潤的空間;“不再審批新的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對已備案的綫上學科類培訓機構全面排查,并按標准重新辦理審批手續”,則是徹底斬斷增量資本進入這一市場的通路;“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讓那些燒錢虧損搶市場的互聯網式的運作模式難以為繼,金融資本再無盼頭。

  對於某些機構的所謂“創新”,“雙減”意見也給出了治理措施:比如,綫上培訓機構不得提供和傳播“拍照搜題”等惰化學生思維能力的內容,嚴禁聘請在境外的外籍人員開展培訓活動等。無論是美股、港股還是A股,校外培訓機構的母公司股價均大幅下跌,體現出了“雙減”意見的巨大威力。

  “更多資本進入-更多供給-產品/服務價格下跌或質量提升-消費者獲得更多福利”,市場經濟這套經典邏輯,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校外培訓市場并不成立,甚至是令人失望。偏差出現在哪裡?因為這是一個供需雙方信息極不對稱的市場,教育機構更像是囚徒困境中的“警察”,他們掌握著教學內容、教學質量、升學“經驗”等絕大部分信息,幾乎無法驗證對方信息真實性(接受教育的是孩子而非家長)卻又互相競爭的家長們,在教育機構的焦慮攻勢或利益誘導下,很難拒絕掏錢。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