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迺強:愛國與民主可以一致並存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6-23 09:08:43  


早在80年代,劉迺強便已提出“民主回歸”,只因認識到民主與愛國絕無矛盾。文匯報圖
  中評社香港6月23日電/時常在新聞片段中看到他慷慨陳詞,身份是時事評論員;閒來則以一枝利筆行走“政治江湖”,指點時事──心直口快,秉筆直書,令劉迺強分外“惹火”。坦率的說話、鋒利的筆觸、不留情的評論,經常觸發與反對派的筆戰、舌戰,而且一派奉陪到底的氣勢。

  劉迺強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他頂著一頭白髮,又再“發炮”,並屢次強調“我才是民主派”,反對派“阻礙民主發展,不配稱作民主派”。如此坦白,是想破除反對派製造的民主假象,也希望引發民眾反思──真正的民主,又豈與“愛國”對立? 

  屈指一算,劉迺強踏上從政路已有20多年。早年曾是匯點成員的他,從不諱言“我是民主派”,雖然所謂“泛民”早已與他劃清界線,涇渭分明。但言及個中分野,劉迺強不吐不快,直言愛國愛港與民主絕對可以一致並存,“並非愛國就不民主”﹔但現時的反對派,多年來聲嘶力竭叫喊“爭取民主”,卻只是將“民主”一詞當成自己參政的敲門磚或護身符:“客觀上他們是阻礙民主的發展,不配稱為民主派。” 

  民主與愛國無矛盾 

  意忿難平,劉迺強細說從頭。早在80年代,他便已提出“民主回歸”,只因認識到民主與愛國絕無矛盾:“我92年退出匯點,是因為他們支持彭定康的三違反政改方案,這實際上是違反民主的做法。” 

  他強調,自己比反對派人士更民主,是因為雙方出發點根本有異,“他們把民主當成為自己牟利的手段,用作抗共、拒共的藉口,要‘兩制’脫離‘一國’。這些客觀上都阻礙了民主的發展。”他表示,像要求“兩制”脫離“一國”,這已是脫離了現實,是走錯路。 

  劉迺強指出,像外國政治化妝師常用的“標籤手段”,反對派就是從開始把自己標榜為“民主派”,而讓其他理念不同的人士背上“反民主”、“不支持民主”的罪名。但這種“掩人耳目”的包裝伎倆,只會是“短期有效”,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政治現實的洗禮,市民會對那些自稱民主的人產生懷疑。 

  反對派應多做實事 

  劉迺強嘆息道,新一代香港年輕人的性格愈來愈內向、畏縮,社會也是分裂、異化,這影響著香港十年來的發展。就政制發展而言,他指出,上世紀80至90年代,即使不同政見人士在議會內外拗得面紅耳赤,大家私下仍會相約“飲茶”,有傾有講。“現在根本就是楚河漢界,無得傾。”他坦言,這樣的兩極化發展極不利於本港未來政制的發展。 

  他建議,社會各界脫離“鬥爭以及追求政治正確的爭拗”,把精力放在解決實在問題上,多幹實事。他明言,反對派應解開心結,放棄對中央政府、特區政府的敵視態度,減少不必要爭拗,多支持政府的施政,“沒有事情是不能解決的。”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