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抗戰勝利後 中國為何最終沒有派軍駐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0-26 10:03:23  


抗戰勝利後,中國沒有派出一支軍隊踏上日本的領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日本的戰敗投降,美、英、蘇等主要戰勝國都分別派兵以不同方式登上了日本的領土。蘇聯占領了日本的北方四島,英國也以英聯邦的名義派印度、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的軍隊協助美國占領日本。而唯獨作為世界反法西斯的主要國和抗日戰爭中犧牲最大的國家——中國卻沒有派出一支軍隊踏上日本的領土。原因究竟何在?

  1945年7月26日,美、中、英三國聯合發表的《波茨坦公告》是反法西斯盟國處理戰敗國日本的綱領性文件。文件的第七條規定:“日本領土經盟國之指定,必須占領。”第十二條則規定:“上述目的達到及日本人民自由表示之意成立一傾向和平及負責之政府後,同盟占領軍隊當即撤退。”也就是說,到日本能够成立一個讓世界不再感受到威脅的政府之前,同盟國將會各自派出本國軍隊一直留駐日本,對日本本土實施占領。那麼,作為主要參戰國的中國來說,派出軍隊參加對日占領就成為理所當然的事情。

  對此,中國國民黨政府在戰後也的確曾作出了駐日的安排,即將原來的榮譽二師整編為六十七師,以精通日語的儒將戴堅為師長,準備赴日。榮譽二師曾參加過印緬戰爭,又執行過赴越南受降任務,積累不少了與盟軍交往的經驗。全師裝備精良,官兵的整體素質較高,士兵的識字率很高,在接到駐日命令後,又開始為此進行調整。調整後的全師官兵平均身高1.7米以上,士兵的文化程度均達到小學畢業。並開展了包括日語在內的相關業務培訓,對連以上的軍官,除進行執行占領日本任務的訓練外,還要求進行一般國際社交和集會的習俗,禮儀等訓練。同時,為與美軍合作執行任務,全師官兵一律使用美式裝備,其編制也是採用美式的編制。所以在1946年5月初,國防部派員前往該師檢查出國前的準備工作時,獲得“確實是一支理想的出國部隊”的好評。

  國民黨當局於1946年5月27日,命戴堅與盟國對日管制委員會中國代表團團長朱世明等一行21人飛赴日本,與盟軍占領當局商談關於駐扎地點等具體事宜。按照美軍指派,六十七師將劃歸美第八軍管轄,駐地為日本的名古屋一帶。8月,六十七師自越南海防(該師自1945年9月,開赴海防接受日軍投降後一直駐扎在那裡)乘輪船經香港轉往上海,在此集結待命準備赴日。但就在整裝待發之際,六十七師卻突然被臨時投入內戰戰場,繼而遭到中國共產黨軍地殲滅。於是,駐日一事便不了了之,再無下文。

  那麼真的是因為六十七師被殲滅,導致無兵可派,從而放棄了對日的占領嗎?答案是否定的,導致這一最終結果的原因錯綜複雜,遠非這麼簡單。六十七師被殲滅只是一個表面原因,因為,當時國民黨掌控著一國之政府,即使在戰後初期面臨著方方面面的困難,再抽出一部分兵員另組一支部隊赴日,也並非難事。之所以放棄駐日,背後另有一番隱情。

  首先,從中國自身的角度來看,蔣介石政府秉承了一貫的“安內攘外”政策。終其在大陸統治的整個時期,始終未有改變。將本人及其主要幕僚張群、戴季陶在對日問題上的觀點一致,始終對日採取妥協縱容,因此導致“九一八事變”的爆發。在蔣看來,共產黨才是他的最大威脅,是需要首先清除的對象。只是後來日本侵略者得寸進尺,步步緊逼,蔣在“西安事變”遭禁錮的窘境下,才迫不得己接受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綫的主張,一致對外。但蔣在八年抗戰中依然未放棄反共政策,“皖南事件”就是一個證明。“安內攘外”導致蔣只把注意力集中於國內的政權之爭,對外部事物毫無興趣。

  早在1943年11月23日晚,美國總統羅斯福與蔣介石在開羅舉行會談時,就已經口頭試探過中國政府的戰後對日占領問題。羅斯福向蔣介石提議戰後由中國來主導對日占領問題,但遭到了蔣介石的婉拒。蔣答復說,中國此時還沒有擔當這個重任的準備,並請由美國主導,不過,在必要時中國可以扮演輔助的角色。又說,此事需看將來形勢的發展再定。這番話,反映出蔣介石既不願意參與主導對日占領,又不敢得罪美國。對日作戰尚仰仗於美國,因此他並未把話說絕。但由此透露出一個信息;蔣介石對此事始終是持一種消極的態度。戰後,一直被蔣介石視為心腹大患的中國共產黨,不但沒有在抗日戰爭中被消滅、削弱,反而日益壯大起來。截止到1945年9月,中共已擁有127萬正規軍和268萬民兵,黨員120多萬,解放區共19個,人口達一億二千萬人。面對這樣的局勢,只有集中力量來對付共產黨才是首要任務。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