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華時副主編:中國並不是一個有侵略性的國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2-13 11:02:28  


  中評社北京12月13日電/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之初的上世紀80年代,芭芭拉·斯萊文就作為《經濟學家》雜誌的記者常駐中國。如今已是美國《華盛頓時報》副主編的斯萊文說,她當時根本沒有想到,在中國大地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能讓一個東方大國發生如此天翻地覆的巨變。 

  新華社報道斯萊文說,她第一次去中國工作的時候,中國還比較封閉,生活水準低下。人們的衣著古板劃一,個性和創造力也被壓制。“那次重要會議(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中國人逐漸突破禁區,勇敢地打破各種禁錮,這使得人們發展的空間不斷擴大,人們可以自由地投資辦廠,設法改善自己的生活,不再一切靠政府,”她說,改革開放使中國人民的競爭力完全釋放出來了。 

  斯萊文1982年至1984年作為《經濟學家》雜誌記者常駐北京,同時又是《商業周刊》和《新聞周刊》的自由撰稿人。此後,她1997年去朝鮮訪問時曾途經北京,後來又作為《今日美國報》的記者,陪同當時的美國國務卿對中國進行過多次訪問,她最近一次中國之行是在2006年。 

  如此大的時間跨度讓斯萊文親眼目睹了中國從一個相對貧窮落後的國家,經過幾十年的巨大努力,一躍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轉變。她說那是一種令她感到“震驚的”滄桑巨變。 

  斯萊文目前是《華盛頓時報》負責世界與美國安全新聞的副主編,她通常習慣從戰略和外交政策的角度看待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她說,中國發展速度驚人,確實令西方一些人感到擔憂,但她認為中國的崛起對世界是一件好事,因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必然會在世界外交舞臺上發揮更加積極和重要的作用,扮演一個負責任的“利益攸關者”的角色。 

  “中國並不是一個有侵略性的國家,中國的主要興趣在於發展經濟,”她補充說,“中國的快速壯大是因為她沒有像美國那樣把大筆的錢用在軍事用途上。” 

  斯萊文高度讚賞中國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並稱這是一項惠及中國乃至世界的正確決策。她說,不僅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因這項政策得到巨大的提高,美國人民也從中受益,比如他們可隨處買到大批來自中國的物美價廉的商品。 

  斯萊文表示,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因徹底改變中國的命運而受到西方世界的高度關注。縱觀中國30年的發展歷程,諸多重大改革舉措功不可沒。她特別提到,中國農村實行的聯產承包責任制是鄧小平對中國廣大農村所做的巨大貢獻。這項重大舉措實施後,中國農民的自由度大大增加,他們可以自主決定在承包幾十年的土地上栽種他們認為有利可圖的莊稼或經濟作物,多少年未能解決好的吃糧難問題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斯萊文說:“這項措施極為重要,因為它使中國農民壓抑多年的發家致富的積極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繼農村改革成功後,城市改革得以順利推進,人們可以開辦自己的公司,創辦自己的事業,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就是被類似的各項正確決策充分調動了起來,這是使中國經濟保持巨大活力的重要原因。” 

  斯萊文一再強調,中國與世界都不應忘記鄧小平的巨大貢獻。“他的智慧和勇氣,加上中國人民的努力,才使得中國的生活水準、國際地位以及世界格局發生了巨變,”她說,“我很欽佩鄧小平以及所有使中國走向富強的改革者”。 


    相關專題: 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