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連簽貨幣互換協議 專家稱人民幣邁向國際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4-02 14:36:16  


  中評社北京4月2日電/貨幣互換——這個對老百姓來說相對陌生的詞彙,近期頻繁出現在新聞報道之中。自去年底以來,中國央行接連與國外央行及貨幣當局簽署貨幣互換協議。何謂貨幣互換?中國為什麼要與他國進行貨幣互換?這是否意味著人民幣正邁向國際化?貨幣互換與百姓生活關係大不大? 

  互換協議相繼簽署總額6500億人民幣 

  據京華時報報道,3月29日,中國央行和阿根廷中央銀行簽署了700億元等值人民幣的貨幣互換框架協議,這是迄今中國和拉美國家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金融交易。至此,自去年12 月以來,中國央行已與中國香港地區、南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白俄羅斯、阿根廷等6個國家和地區的央行及貨幣當局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總額達到 6500億元人民幣(詳見附表),約合我國外匯儲備總額的5%。 

  據悉,目前,中國央行還在與其他有類似需求的央行就簽署雙邊貨幣互換協議進行磋商。 

  解決短期流動性問題 

  對於頻繁簽署貨幣互換協議的原因,央行近日專門通過其官方網站發表文章給予解釋,稱央行運用貨幣互換手段是為了應對短期流動性問題,以便更有效地應對金融危機,維護金融體系穩定。 

  眾所週知,正在持續蔓延的國際金融危機引發的流動性緊張,已經給以外向型經濟為主導的亞洲國家和有關地區的貿易體系帶來了巨大困難。因此,加強地區金融合作成為維持金融市場穩定、防範金融危機的有效途徑。在貨幣互換協議中,雙方通常承諾一定的互換額度。一旦啟動貨幣互換,兩國將可通過本幣互換,相互提供短期流動性支援,從而為本國商業銀行在對方分支機構提供融資便利,並可促進雙邊貿易發展。 

  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指出,金融危機導致持有大量美元的一些國家經濟受到拖累,而為了緩解對美元的依賴,不少國家減少所持美元,使用其他貨幣進行國際支付與結算,而“堅挺”的人民幣對它們來說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估計仍會有不少國家,尤其是中國的周邊國家與地區會與央行簽訂貨幣互換協議。 

  解讀先周邊、後拉美功用各不相同 

  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丁志傑表示,我國近期簽署的貨幣互換協議順序為“先周邊,後拉美”,“先是南韓和馬來西亞,因為它們是中國在亞洲的主要貿易夥伴,在金融危機中受到較嚴重的衝擊,國際支付能力下降。” 

  丁志傑還表示,這些互換協議的作用有所差別,“與阿根廷的互換,人民幣主要是在貿易中充當支付結算的角色;白俄羅斯則將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與南韓的互換,主要作用是方便南韓在華企業進行融資;與香港互換,是由於香港是人民幣第二大集散中心,中央又準備在香港發債,貨幣互換主要是為滿足資金供給;與馬來西亞和印尼互換,是用於雙方的商業貿易結算。” 

  區域化是國際化必經之路 

  興業銀行資金營運中心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人民幣國際化必須經過區域化過程。首先,在周邊國家和與中國貿易關繫緊密的國家嘗試採用人民幣作為貿易結算貨幣;其次,在成為結算貨幣的基礎上,使人民幣成為這些國家的儲備貨幣;第三,在成為區域貨幣的基礎上再走向國際,實現國際化,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以上國際化的過程必須伴隨著匯率自由浮動和資本開放的過程。 

  自去年底以來央行簽署的貨幣互換協議 

  日期   貨幣互換對象規模(人民幣) 

  2008年12月12日  南韓 1800億元 

  2009年1月20日 香港金管局 2000億元 

  2009年2月8日  馬來西亞 800億元 

  日期  貨幣互換對象規模(人民幣) 

  2009年3月11日 白俄羅斯 200億元 

  2009年3月24日  印尼 1000億元 

  2009年3月29日 阿根廷 700億元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