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晚:馬英九缺乏“本土導向”的幕僚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8-23 16:25:46  


  中評社台北8月23日電/聯合晚報今天社論指出,救災究責聲中,有兩個觀點漸漸浮現,值得馬英九好好思考一下。第一,““內閣””首當其衝,但也有輿論開始檢討“國安會”的角色。第二,大家都在談錯失救災黃金時間,質疑坐鎮北台灣的“中央”,怎會連災情有多嚴重、哪些資源可動用都不知其詳。

  這兩件事看似無關,其實直指一個核心問題:馬英九缺乏“本土導向”的高層幕僚!

  今天的馬劉,滿臉憔悴,到處鞠躬道歉。這次救災沒做好,是事實;但別忘了,這個領導團隊在上任十五個月期間,也有過大開大闔的作為。馬政府修補了和美國的關係,外交上捨棄凱子策略,最重要的當然是緩和兩岸氣氛,從科技、金融、觀光業者到一般投資人,都樂見台灣將發揮“正常化”的經濟角色。

  此時說這些,不是替馬英九抹粉。正相反,將政府在開拓外交和兩岸關係的成績,對比這次救災的“政治大災難”,可以看出馬政府的強項,卻也凸顯對島內事務(包括民心所思)實在欠了解也欠關懷。這和馬英九本人及幕僚的背景經驗絕對有關。

  馬英九的高層幕僚和親信智囊,大致屬於同一類型:多半學者出身,具國際觀,英文好,在野時跑美國、跑大陸開會交朋友,做了官自然“胸懷兩岸,放眼世界”。這些人都是台灣的人才精英,值得珍惜重用。但問題有一個:馬英九要做“立足台灣”的“總統”,應諮詢的對象不能只有這一種幕僚。

  馬政府不夠“本土導向”,不是直到這次水災才看得出來。從陳雲林來台時的洶洶抗議人潮,到推動ECFA的島內重重反彈,這些代表了相當民意的本土聲音,都是馬政府傾聽不夠的一環。馬本人及親信幕僚,懂對岸懂美國,但真的對全台三一九鄉鎮有過深刻了解嗎?對於“中央”和地方的層層環節都能透徹掌握嗎?從這個角度想,馬英九身邊如果多一些從基層一路做上來的本土型技術官僚,可能對島內事務會掌握得更好一點吧。

  領導者用人,不能物以類聚,要能截長補短。馬英九應虛心檢討、深思籌謀用人的大戰略。 


    相關專題: 水淹南台灣 半世紀最慘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