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合報:台灣財政土石流的紅色警戒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9-06 10:06:59  


  中評社台北9月6日電/國際三大信評公司之一惠譽在九月三日所發表的報告中指出,台灣的財政狀況進一步惡化,舉債情形幾近“破表”。該機構預估,台灣政府今年總債務比率將占GDP的百分之五十,創下歷史新高。這樣的趨勢再加上預估的一千兩百億水災善後支出,也使惠譽對台灣政府的債務結構極不樂觀,恐將台灣之信評降等。

  聯合報社論指出,每次海外機構對台灣的評等不佳,“行政院”相關部會都會提出抗辯,或則說別人數據不對,或則歸咎於(金融)海嘯、水患等天災,反正都是別人的錯。但仔細檢視客觀證據,我們認為台灣債信債評的惡化不但證據確鑿,更是天災成分小、人禍成分大。以下試抽絲剝繭逐一釐清台灣債務評等下降的真實原因。

  首先要問:台灣財政赤字惡化與即將支出的水災重建有關嗎?答案是“無關”。其實早在四個月前,國際上另一家信評公司標準普爾,就已經降等台灣的債信,可見今年五月以後所有風災水災所引發的支出,都不是台灣財政惡化的原因。其次,台灣債信債評惡化,與全球金融海嘯的衝擊有關嗎?答案也是“無關”。金融海嘯席捲全球,幾乎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倖免,而與台灣產經結構相近的新加坡、韓國、香港都受到幅度相當的衝擊。但不論是四月公布的標準普爾報告或九月公布的惠譽報告,都顯示其他同受衝擊“國家”的信用評等沒有下降,“唯獨”台灣下降;可見,我們也不能將債信下降的禍因,歸咎為金融海嘯與世界經濟不景氣。

  第三,台灣債信如此難看,究竟是政府支出太高肇禍、抑或是稅收不足釀災呢?答案是“都有”。就支出面而言,愛台十二建設、因應經濟不景氣的擴大預算、八八水患的重建經費,確實加劇了政府的舉債壓力。但債信債評的好壞主要是看數年來累積的政府債務總和,並非一朝一夕的臨時事件而能瞬間改變。正如同每個家庭都有臨時性的意外支出,每個“國家”也難免有不可預期的災變支出需求;故“國家”財政收支管理的重點,在於平日的謹慎心態,不恃意外之不來,而要“恃吾有以待也”。如果主事者沒有這樣的認知,平時亂開類似“免費營養午餐”的大頭病支票,而財主單位又連一句警告的話都不敢說,那麼就自然會產生債信下滑的後果。

  就稅收不足而言,則行政當局的責任更是無可逃遁。台灣的租稅負擔率原本就極低,但“行政院”從來就不敢有任何健全財稅結構的長遠計劃。表面上搞個虛應故事的賦稅改革委員會,實質上卻在一項一項的減稅;遺贈稅、所得稅、特區稅樣樣都降,但增稅則是連起心動念都不敢。主管機關經常吹噓降稅使得資金回流台灣,卻無法說服人民已經錢淹腳目的台灣再吸錢進來有什麼好處?於是,我們的稅收每季下降、租稅負擔率更是逐步走低,當然也是造成過去一年半財政赤字惡化的主因。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台灣的債信債評不佳是事實,且整個的財政惡化趨勢與國際經濟環境無關也是事實。簡言之,台灣的財政惡化絕對不是天災,而是不折不扣的人禍。“經建會”官員說,要學美國設置台灣的“國債鐘”;“財政部”次長說要研究“財政警訊燈號”;但這些都是不切實際、推諉責任的遁辭。國際客觀的信評原本就是警訊,主事者不知檢討,另外創造一個奇幻色彩的警示燈又有什麼用?至於“行政院”要求“財政部長”在近期提出中長期財政改革方案,則又像是要求“把財政搞垮的人再提重建財政方案”,不知所云。更何況,“行政院”的這項要求,簡直是把還在密集開例行會議、原本即責司財稅架構調整的賦稅改革委員會視為廢物。看到行政團隊對台灣債信債評危機的處理態度,真是令人擔心未來財政土石流的侵蝕危機。

  再過一兩天,馬英九就要公布“內閣”改組名單了。馬政府是否認真看待台灣的債信債評危機,看新的“內閣”名單即知答案。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