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路平請辭光華年底離任:安心把鑰匙交回去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9-07 09:31:56  


路平(資料圖)
  中評社香港9月7日電/書展期間平路推出新書《香港已成往事》,彷彿是個隱晦的預告。

  香港明報報道,直至今年“台灣藝術月”籌備停當,她才坦然宣告今年底,路平將辭任“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一職,重拾作家平路的身分。將要揮別工作七年的地方,在歸台倒數一刻,平路令人意外地笑容更見燦爛,毫無不捨──畢竟是她主動請辭:

  我已經盡心盡力了,把鑰匙交回去,心情也很安心。

  七年之中,路平帶領“光華”走過不少創新與改動,比方從金鐘搬到灣仔現址,比方創辦台灣藝術月。其中,她一貫的理念是希望展現台灣文化的多元,與創作者不問回報的投入熱情。

  四年前中環中心現址的裝潢,便是路平的手筆:她與四個也是從台灣派駐香港的公務員、五個本地員工一起設計,在磨砂透明紙上剪出詩歌《蕃薯地圖》,掃上淡綠顏色貼到玻璃上,以手工方式造出雅致的玻璃彩繪感覺;隨着大廈不規則的外型沿窗架起低矮而狹長的舞台,每個角落有不同景致,配合不同的活動。

  像今年已逢第四屆的台灣月,因台灣剛歷劫颱風莫拉克的重創,路平以“自然環境與人的關係”為主題,邀請原住民歌手胡德夫唱出台灣人面對災情時的堅毅不拔,美學家蔣勳談台灣民歌運動對社會民主化的影響,“讓香港觀眾從文化藝術裏接觸到台灣人與人關係中溫暖的一面”。

  路平堅持“台灣月”活動不收取門票,就像台灣文化工作者出於熱愛而默默地在不同領域深入、精進。即使限於資源——路平說不可透露每年的預算,“比你想像的更据拮”,而台灣月每年亦都是另外在光華的預算案之外募捐。今年由於台灣災情,募得款項更只與去年相若——“我更寧願有心人把錢捐給災民”——但演講、音樂會、電影等等節目,卻可延續整個十一月。

  台灣月故然是路平在港七年交出的漂亮試卷,規模每年擴充,借自“法國五月”的夢想逐漸成形。去年甚至成立了由長居本地者組成的“委員會”,熱心自發地籌備活動,創辦“真正屬於香港、屬於香港人的台灣月,傳承下去;即使我離開了,仍然是香港的活動。”她甚至建議香港在台灣也舉行“香港月”,“曾德成、曾俊華都說是好主意”。

  每一剎那都是回眸

  不過,她不待看到香港高官是否兌現滿口支持的言論,將“好主意”實現,路平已計劃,在十二月底離開光華。

  正如新書中自白,作家平路每一刻都在設想,假如這已是最後一天——比方留在香港的最後一天——她將來回望時會得到怎樣的回憶?因此,每一剎那都成了她的回眸。

  在“回憶”之中,對於光華,她是自信的:“每天睡覺前都在想,我今天做了什麼,有沒有認真地做,是不是已經盡心盡力了?”她給自己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我可以做的都竭盡所能了,想像力發揮到極緻”,所以她無愧。她回想從最早知悉得到台灣前“總統”陳水扁的委任,朋友都認為以文化人自由氣質的她,不應該來擔任此公務,受困於酬酢與公務機構。但她以心底實驗“文化必能超越政治”的信念,需由文化人的特質才能實現,她便慨然應允接受此職。即使來港的批文過了一整年才發出,她仍欣然赴港。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