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彭清華:兩岸三通 香港有自己特殊優勢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0-12 08:58:24  


彭清華表示,香港能夠平穩度過金融危機,是特區政府、香港市民共同努力結果,也離不開中央支持
  中評社香港10月12日電/中聯辦主任彭清華在鳳凰衛視本月十一日播出的《風雲對話》節目中接受主持人阮次山的專訪,他表示,面對此次金融危機的衝擊,香港能夠平穩度過,是特區政府、香港市民共同努力的結果,也離不開中央支持。

  大公報報道,彭清華說,香港在國家發展中的地位不會因為國家整個經濟實力提高而下降。他指出,國際資本看好香港的原因,一是因為香港的金融體系比較穩健,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看好香港背後的中國的經濟發展。

  對於香港未來經濟發展的前景,彭清華十分樂觀地表示,香港、台灣、福建和廣東將會構成一個很大的沿海經濟區域,香港在這個經濟區域裡,擁有“一國兩制”、“三個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和航運中心)的優勢。彭清華指出,珠三角都市圈已成為世界第三大的都市圈,《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頒布將這個區域的經濟發展上升到了一個國家戰略的高度,未來香港的經濟融入整個珠三角的經濟發展中,將是大勢所趨,亦機不可失。

  談到對未來工作的期許,今年五月出任中聯辦主任的彭清華表示,在香港的工作,也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而他最大的心願就是保持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

  以下是鳳凰衛視專訪的詳細紀錄。

  主持人問:我住在這裡十年,體驗到香港人(對國家)一步一步認同,您剛才還提到了年輕人認同祖國的有百分之八、九十,這個已經很難了。今後您對建國六十年以後,香港社會的這種變化,它會怎麼樣繼續再走下去?

  彭清華答:長期以來,香港的發展和國家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一方面國家的發展為香港提供了機遇,給香港大力的支持。你比如說在建國之初,那個時候可以說是百廢待興,但是為了保障香港市民的生活供應,中央專門開了供應香港新鮮食品的三趟快車。即使是在六十年代三年自然困難時期,內地人民節衣縮食,但是也沒有中斷這三趟快車,因為血濃於水。

  國家發展為港提供機遇

  改革開放,當然香港成了國家現代化建設的直接參與者。香港也得風氣之先,實現了香港製造業北移的升級,也使得香港成功地實現了社會轉型,鞏固了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貨運中心、貿易中心的這樣一個地位。在回歸之後,這幾年香港也遇到不少困難和挑戰,像這個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非典疫情的衝擊,還有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中央政府都給予了大力的支持,保持了香港社會的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

  同樣地,香港對國家也做了很大的貢獻。就是新中國建立之後,那個時候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經濟封鎖,香港為國家打開了對外的通道,輸入了大量急需的物資。改革開放之後,香港也成了直接的參與者。現在香港在國家的直接引進外資的總額裡頭,大概佔有四成,三千七百多億美元,累計吧,在一些沿海省份,港資佔外資的總數大概是一半以上,在廣東省更是高達六成;現時在珠三角地區港資企業有六萬多家,已經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這些企業不僅帶去了資金、技術、國際市場、人才,同時也帶去了就業,擴大了就業,帶去了管理的經驗。

  當年你記得小平就講,要再造幾個香港。那個時候前蘇聯經濟學家到深圳來一看︰怎麼變化這麼大?他說中國有一個香港,是獨有的財富。可惜當時的蘇聯,他說沒有香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