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澳門兩制實踐 啟迪兩岸和平發展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2-18 00:58:31  


楊允中在“澳台關係十周年”研討會上作主題發言
  中評社香港12月18日電/澳門理工學院一國兩制研究中心主任楊允中博士在《中國評論》月刊十二月號發表專文《“一國兩制”的澳門模式與兩岸關係》。作者認為:澳門“作為實行‘一個兩制’並取得初步成功的特別行政區,澳門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方面具有突出的優勢,它可能發揮的功能頗多,作用頗大。澳門應該並可以成為一個功效持久的推進器,澳門也應該並可以成為一個方位清晰的導向標。”文章內容如下:

  澳門是驗證“一國兩制”的合格示範區

  胡錦濤一年前在總結改革開放30週年歷史經驗時清晰地指出:“實踐永無止境,探索和創新也永無止境。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我們既不能把書本上的個別論斷當作束縛自己思想和手腳的教條,也不能把實踐中已見成效的東西看成完美無缺的模式。”(1)這是基於30年改革開放的認識總結,也是建國60年來的發展經驗,這是科學認識論的重大突破,也是學術理論上的寶貴創新。

  1999年12月20日,澳門順利回歸祖國並成立實行“一國兩制”的特別行政區,一部體現“一國兩制”原則與精神的基本法正式生效實施,“以民為本”的施政理念付諸實踐。這是憲政發展的重大飛躍,也是民主進程的嶄新實踐;這是一個全新歷史時代的開啟,也是一個全新發展模式的出現。十年來,體現理論創新與制度創新的“一國兩制”已是活生生的現實,“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無論在政治、法律還是經濟、民生,無論在社會、文化還是對外交流領域,都取得有目共睹的成效。2008年與2000年相比,GDP由489.72億元增至1,718.67億元,實增3.5倍;人均GDP由113,793元增至313,091元,即由14,171美元增至39,096美元,實增2.75倍,財政收入由153.38億元增至510.76億元,實增2.33倍。政府依法施政,居民安居樂業,政通人和,充滿生機與活力。一個名符其實的彈丸之地,變成“一國兩制”這樣嶄新發展模式的現實載體。

  “‘一國兩制’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政治文明的獨特貢獻。‘一國兩制’事業是祖國內地和香港共同發展繁榮的事業,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重要組成部分。”(2)澳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繼香港之後第二個實行“一國兩制”的特別行政區,它具奠基意義的第一個十年,既是有效驗證“一國兩制”科學性與生命力的十年,也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從本地區情社情出發、在“一國兩制”實踐中提升其實踐水準的十年。其實,“一國兩制”的思想淵源是求同存異、互利共贏,這是古老東方文明在新時代新形勢下的展示,這是人類文明進程中化解矛盾、轉危為機的明智選擇。十年在人類文明史上不算漫長,但在澳門現實中又非常具體、非常形象、非常生動地展示了一個新生事物的存在和發展。總體觀察,澳門特別行政區所走過的路是一條成功實踐“一國兩制”之路,因而,理所當然地,它應該,事實上也已成為一個正確落實“一國兩制”的生動範例;而探索“一國兩制”澳門實踐模式,或澳門特色“一國兩制”實踐模式,應該說,已提到歷史日程,既有理論的必要性,又有現實的可行性。

  探索“一國兩制”實踐模式是擺在澳門特區專家學者和廣大居民面前的一項歷史性課題。因為“一國兩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涵之一,確保“一國兩制”在兩個特別行政區得到正確落實,不僅關係到特區自身的長期繁榮穩定,而且也關係到基本國策的落實和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成功。在這個意義上講,特區的每一前進都是國家憲政發展的進步,特區居民基本權益得到有效保障直接體現國家基本國策的正確。作為“一國兩制”新制度的具體受益者,澳門特區居民和學者,更應當仁不讓地在現實生活中切實維護“一國兩制”的正確實踐,切實維護特區繁榮穩定的發展大局。

  澳門特別行政區十年來的巨變,是歷史性發展,是憲制性進步。實行“一國兩制”的澳門特區是根據基本法建立的,特區依法施政以基本法為依據、以服務大眾為宗旨、以維護本地整體利益和長期繁榮穩定為目標。對於特區政府和廣大居民,要在複雜多變形勢中認清發展方向、把握合理定位,在國際化、多元化加快進程中要掌握主流導向,建立並完善主流價值體系;要在充分肯定與深刻反思中尋求平衡。十年來依法施政大局是歷史性進步,是新政權、新制度、新機制、新理念全面推進的十年,是新型憲政發展取得重大實踐的十年,肯定業已取得的成績就是肯定“一國兩制”,就是肯定基本法,就是肯定澳門居民自己的努力。當然,對存在的問題也不應迴避,所以存在種種問題,顯然具有複雜的歷史與社會根源,高度重視這類問題不等於否定自己,而是正視現實、積極面對未來的需要。

  以民族智慧推動兩岸關係長期保持和平發展

  近十年來,儘管兩岸上空時有陰雲密佈,但總體發展仍然出現歷史性轉變,兩岸經貿合作、文化交流、人員往來都取得重大突破,特別是2008年,隨著國民黨全面贏得兩場大選後台灣政治空氣大大改善,民間企盼已久的“大三通”終於順利啟動,在原胡連會、胡宋會、胡吳會等國共兩黨共識基礎上,代表兩岸正式會談的陳江會迄今已舉行三次,次次有突破;國共論壇與海峽論壇議題清晰、內容豐富,年年有發展。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和2009年8月8日台南“莫拉克”颱風襲擊,對兩岸同胞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但災難也令雙方血濃於水的親情族情昇華到一個嶄新高度。這說明,保持兩岸和解、推進各領域日益緊密合作,已形成主流共識。只要雙方堅持互相尊重、平等協商,互補共贏、和平發展的目標就可以實現,歷史遺留的種種問題最終都可以在啟動民族智慧前提下得到解決。

  1、四個核心原則

  胡錦濤主席2003年3月至2006年4月三年內6次就改善兩岸關係發表重要講話,而且均以四條形式推出,提綱挈領,思路清晰,既高瞻遠矚又切實可行,成為近年兩岸關係出現新轉機的一大關鍵性因素。2008年底和2009年8月又兩次高屋建瓴地推出“胡六點”。這些講話,貫穿著一個承前啟後、堅定明確的系統思維:

  (1)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持“九二共識”,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反對“台獨”,實現兩岸和平發展,這是基礎,也是底線;

  (2)大力促進經濟、文化交流,互利雙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基本目標;

  (3)寄希望於台灣人民,融合親情族情,認真為兩岸同胞謀福祉,這是根本歸屬;

  (4)政治互信、平等協商、擴大共識,相互尊重、求同存異,這是別無選擇的必由之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專題: 澳門回歸十周年 胡錦濤出席慶典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