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世博中國館鎮館之寶為何選中《清明上河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5-02 00:11:23  


 
  第一步大概要花費兩個月。把掃描圖細化,分成若干類似的經緯線,把人物或建築物等分別編上代號,按照時間和空間的出現順序,編織成電腦程序,相當於一本厚厚的詞典,有70多人的團隊分別製作。

  第二步是反覆修改,也忙了足足兩個月。“第一稿出來時,有太多的漏洞,比如人都跑到屋頂上去了,有的人應該騎馬,結果下面沒有馬,很搞笑。”於正說,他們後來就反覆修改程序或重新製作,“修改多少次,早已不記得了”。最後是製作音效和現場調試,差不多也要花一個多月。

  C.百米長卷.幕後

  於正坦言,製作如此繁瑣的動態《清明上河圖》,其團隊協作最為重要:

  “我們沒有純粹的藝術家,也沒有純粹的程序員,也沒有一點製作都不懂的銷售人員,始終都是在這三者之間尋找平衡。”

  把動畫投影到銀幕

  事實上,動態《清明上河圖》的技術,很難形容,既不是投影,也不僅僅是三維成像,也不是電影,而是三者之間的融合。上海科委在討論世博應用技術時,把它命名為“基於大幅卷軸的數字化應用”技術。

  於正說,此種展示,既是投影技術,也是三維製作技術。遊客在中國館看到的,是他們用12台投影儀把製作好的《清明上河圖》動畫投放在銀幕上。

  值得一提的是,電腦里的這段動畫是扁長形的,在電腦上看不出效果。“所以用12台世界頂級的投影儀橫向排列出來,再把它拼接組合起來,要看起來不會有褶,還要很連貫。有點像180度的長照片一樣。”於正說。

  “事實上,我們做一個大而平整的屏幕也可以,但是觀眾會被直線視覺衝擊,覺得很呆板,所以我們把它弄成褶的。”他說,但是他們又希望觀眾看的時候,完全忘記屏幕究竟是褶的、還是曲的,希望觀眾把注意力放在畫面的內容本身上。於正解釋,白色銀幕不同之處在銀幕起伏,最大的凹凸落差幅度有2.5米。

  團隊協作最重要

  於正說:“為了達到國畫的感覺,我們採用三維技術,反做成二維的效果。而不選擇直接做二維,這是因為二維不利於修改。”讓記者驚奇的是,這個用視覺震撼了大家的,都是一幫平均年齡不超過35歲的年輕人。

  今年31歲的於正就是其中一員。他說,世博園中很多視覺展項都出自水晶石。 “這種技術看似簡單,但很繁瑣,不一定要去研究很尖端的科技。”他坦言,製作如此繁瑣的動態《清明上河圖》,其團隊協作最為重要。“我們沒有純粹的藝術家,也沒有純粹的程序員,也沒有一點製作都不懂的銷售人員,始終都是在這三者之間尋找平衡。”
 
  (文章來源: 成都商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