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世界日報:上海世博成功背後的“上海因素”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1-03 20:09:47  


  中評社香港11月3日電/美國世界日報2日社論說,歷時五個月的上海世博拉下了帷幕,本來從中央到上海,都擔心長達近半年的世博,會給中國帶來很多麻煩,恐怖攻擊、地方鬧事、藏獨、疆獨等,都有可能見縫插針,製造事端。結果,這一切都沒有發生,不但世博會無大事發生,反過來,它再一次顯示中國的人口基數優勢,創造了一屆世博會參觀人數最多,達7200萬人,規模最大,讓後來者難以超越,不僅如此,它或許還創造了盈利可觀的輝煌業績。 

  社論說,雖然上海世博是中國舉全國之力舉行的國際盛事,各省在送出參觀者上面,都出了大力,但是,不容否認,因為是上海主辦,情況就是跟其他省份,甚至北京主辦國際盛事有所不同,體現了上海特色。 

  其一,上海可以從嚴管制,市民都會容忍。五個月時間,上海世博實行了世博歷史上最嚴厲的管制,給上海市民的衣食住行帶來了很大的不便,但是,上海人可以一忍再忍,牢騷不少,但行動卻是配合政府,“共體時艱”、“共襄盛舉”,體現了上海人的特有素質。這種素質,在以往的戰爭年代,文革時代,都有不同層面的體現,導致全國亂,上海可以不亂,全國急躁,上海可以穩定的特別景觀。上海人最多是自己不去“軋鬧猛”(意即湊熱鬧),“惹不起難道躲不起?”從某種程度上說,上海人是中國最大的“良民群體”,世博在這樣一座兩千萬人口的大城市舉行,可以相安無事,實在幸運。 

  其二,上海懂得公關,城市的“情商指數”在中國最高,這無疑給了上海世博“裝上翅膀”,不說別的,上海世博期間,包括中國自己在內,全球參展國家派出演出團隊,進行了2萬多場演出,這樣的“點綴裝飾”,中國其他城市只能望其項背,連西方國家城市也難以做到,更不用說其吸引參觀者的“強大磁力”了。 

  三,上海可以在政治的主導下,仍然做到有“生意眼光”,並賺大錢。上海世博,在中國絕對是一件“政治大事”,要是其他城市,就會“藉著政治東風”,大肆向中央要求,大肆花錢,只要完成政治任務即可,但上海人不同,政治是政治,世博還是要當做一個大生意來做,結果,光接待旅遊者這一塊,就進帳數百億。因此,有人說,這樣政治色彩濃厚的國際盛事,放在其他城市,甚至是北京,也可能賠錢,但到了上海,就能賺錢。與上海可以一比的,或許只有廣東,如今廣州主辦亞運會,看看他們能否賺錢。 

  社論說,當然,這次世博,並非沒有可以詬病之處。首先就是參觀者大都是中國人自己,海外,尤其是西方國家參觀者不多,因此被諷刺為“中國的世博”而非“世界的世博”。但是,參展國家包括西方國家在內,都很高興,為何?因為他們的展館參觀人數,都達到了參展世博歷史的新高,動輒千萬,這等於是在中國做了一次成功的廣告,而中國的海外旅遊熱潮還剛剛起步,上海世博的數千萬中國遊客,就是潛在的國際旅遊觀光客。從某種程度上說,上海是中國人走向世界的橋頭堡。 

  其次,世博園區的不文明現象,也遭到包括中國媒體在內的國際媒體的批評,但說句公道話,大多數有不文明行為的人,或許並非是上海人,而是上海人眼裡的“外地人”,上海人為他們背了“黑鍋”。上海人一直認為自己是最國際化的中國人,所以能夠承擔起主辦世博這樣的重責大任。 

  再次,在世博期間,上海的媒體照樣保守,照樣毫無生氣,照樣按部就班,讓海外甚感驚訝。有南方報系的廣東一直是中國新聞自由的前哨陣地,而“皇城”腳下的北京,也會利用奧運會爭取打開新聞自由的“大視窗”,唯有上海媒體,以不變應萬變,絕不在敏感領域“爭領風騷”,人們可以批評上海人“沒種”,但上海人會說,上海的市場經濟思考取向,市民生活習慣,國際化視野,可能從更深的層面,帶來中國的巨變。 


    相關專題: 2010年上海世博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