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的地緣政治環境及其戰略選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1-10 01:05:18  


從“全民經商”到“全民論戰略”,中國的發展之路似乎預示了一個強盛之國的興起。
  中評社北京1月10日電/東方早報刊載作者趙幹城的文章指出,近年來在中國國際政治學界最流行討論的話題之一可能是“戰略”。形形色色的戰略議題被冠之以各種限制詞,如地緣戰略、全球戰略、威懾戰略、能源戰略等等,不一而足。至於2010年以來在中國周邊出現的種種狀況,更使周邊戰略成為一時顯學。不過,平心而論,戰略這個詞對大部分人來說總還是有些神秘色彩,被奉為某種高端之學,非為常人所道,經常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東西。按戰略這個詞的原意是指戰爭中如何安排自己的力量以圖戰勝敵人的謀略,然後將其原意拓展一下,在現實世界中大抵就是謀劃將來的意思,這本來就是可大可小的,大可達至國家謀取重大利益之計劃,小亦可至某某公司的市場營銷策劃,甚至還有廁所文化戰略之類。大體上來說,討論戰略就是討論將來。從這個角度看戰略討論的熱度上升,顯然和中國對將來會發生什麼有更熱切的期盼有關。這種期盼似乎已然超越了專業人士的關注範圍,直達民眾層面,更是網絡上的一大熱門。此究竟中國之福焉禍焉,恐一時還難以判斷。從“全民經商”到“全民論戰略”,中國的發展之路似乎預示了一個強盛之國的興起。當今輿論最熱衷的話題是西方強國花了百多年走完的路,中國只用了三十年。這個觀點的自然推論恐怕是,再用三十年,甚至都用不了三十年,中國一定更了不得,因此要趕緊未雨綢繆,把應有的戰略首先要想清楚。這大概是我閱讀《地緣大戰略:中國的地緣政治環境及其戰略選擇》所做的心理準備。

  令人佩服的是這本五十餘萬言的著作出自於非專業人士。雖然以中國當今學界的衡量標準,該書是否算學術專著似還可存疑,而作者本人也不屑於專業學界的標準。例如學界更重視的是論證,除非有相當整齊的論證過程,否則隨便一個論斷,就算是非常驚世駭俗,也並不就被認定為學術研究,這是學術與政論的區別。而作者的洋洋五百餘頁著作,似乎更像是就一個實在過於寬泛的題目所作的大量論斷,因而更像是政論,而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學術。這並不分中西,標準是一樣的,就像前一陣流行的各種關於中國如何“不高興”的書,大概也沒有人會認定是學術,儘管其所起的作用可能很大。本書作者並不樂於和學界為伍,這在作者的寫作說明中就已經講清。這當然很好,但其實作者也用不著因此而貶低專業學界,因為你拿一個跟學界標準不一樣的成果來打倒學界的或智庫的其他成果,其實是堂.吉呵德與風車作戰。

  應當承認,迄今為止,在國家層面,我們還沒有正式的“全球戰略”或“對外戰略”。例如我們的外交部發布的“對非洲政策”白皮書之類可否算正式的對外戰略,還是有爭論,而正式冠之以“國家對外戰略”的政府文件確實仍然告缺,這是搞政策研究的學者比較詬病的一個方面。但沒有正式文件不一定就代表沒有戰略,如果我們將戰略理解為謀劃將來的話。對中國來說,由於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國際體系並不是我們參與創建的,而中國日益上升的國力以及已有的國際地位與現行的國際規制與範式客觀上可能存在著潛在的矛盾乃至衝突,這就給中國提出了怎麼辦的問題。這實際是一個雙向的問題。以前中國很弱,所以就算中國有“滿腹經綸”,要和不公正的國際體系論理,直至輸出我們自己的理念,比如1971年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後,中國就樹立了“三個世界”的理論大旗,冀望帶領第三世界打個翻身仗,但這個雄心壯志和中國當時的國力全不相配,因此中國無論講什麼,主導體系的西方大國並不在乎,反而將中國作為他們制約蘇聯的一張牌來打。可見中國在當今國際體系中究竟應該怎麼辦的問題是要等中國有足夠國力的時候才具有真實的意義。這個時刻現在來到了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