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籌設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一國兩治”民主實驗區(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3-27 01:09:30  


 
  而在2007年以“和平發展”為主軸的中共十七大政治報告中,胡錦濤也依循著“和平發展”的思維脈絡,在短短八百多字的兩岸部分,多次強調“和平發展”的政策原則,包括:“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構建兩岸和平發展的框架”、“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等政策宣示。顯然,中共十七大已經確立以“和平發展”作為未來對台政策的戰略原則,而使“和平發展”成為當前兩岸關係發展的主旋律。

  (三)對台政策的具體落實:寄希望於台灣人民

  “寄希望於台灣當局、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兩個寄希望”,是北京當局近年來面對兩岸現實環境與台灣民主選舉,所思考出的重要對台戰略。特別是“寄希望於台灣人民”,更是近年來大陸對台政策具體實踐的重心。簡言之,在台灣民主制度的運作下,透過定期民主選舉投票的機制,來決定領導人和政黨,將會是決定台灣政策走向的關鍵因素。因此,掌握了台灣民心,也就掌握了台灣政治的話語權。在深刻理解且尊重台灣政治運作的基礎上,北京方面也將“爭取民心”、“寄希望於台灣人民”拉升為目前最為重要的對台工作項目之一;此從北京當局近兩年(2009、2010)大力扶植“海西區”舉辦“海峽論壇”即可看出,其將“海峽論壇”定位為“海峽兩岸人民交流的重要平台”,並且在期間對於不同族群(例如閩南、客家等)、不同階層(例如農民、漁民、台商、學生等)、乃至不同地域(例如中南部)全方位的進行交流合作,出台各種優惠政策,全力落實“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政策指導原則。

  可以說,“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北京對台政策的終極目標,而現階段兩岸關係的發展,必須服膺在中國戰略機遇期的“和平發展”框架下,具體的對台政策指導方針,必須歸結到“兩個寄希望”--特別是“寄希望台灣人民”的政策原則,去構思推動各種對台政策,來爭取台灣民眾的認同,才能充分體現對台政策的政策目標。

  二、“海西區”的發展戰略與思維

  (一)中華民族共同發展的觀點:五緣相近、共榮發展

  誠如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振中、中共國家發改委國土所副所長蕭金成、福建社科院院長嚴正等人所認為,“海西區”不僅是一個經濟區域,同時也是人文的族群的概念。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多邊或雙邊自由貿易區層出不窮、區域經濟競爭激烈情況下,經濟區內的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由於分工與協作的需要,產生了產業分工明顯、經濟聯繫緊密、發展空間可延續拓展的地域經濟綜合體。“海峽西岸經濟區”包括福建省及其周邊溫州、汕頭、潮州、上饒、鷹河等地區。這些地區歷史上屬於閩越國,自古以來與台灣聯繫密切,並有著直接相連的血緣、親緣、地緣、商緣、文緣等所謂的“五緣”關係(注35)。

  正由於這樣的“五緣”關係,讓“海西區”面對台灣,得以由特定的區位條件,決定其既是中國走向世界的前沿,又是面向中共推進兩岸統一戰略的基地:一衣帶水相親相近的地緣和淵源關係、一脈相承同音同俗的文化和語言環境、一水之隔同宗共祖的血緣和親緣脈絡,構成了“海西區”對台的獨有特點。因此,中共在處理兩岸關係的思維中,始終認為:一個全面繁榮的以福建為主體的“海西區”的崛起,將可降低兩岸的經濟社會發展落差,促進閩台經濟整合、共同發展;而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將形成環海峽經濟圈,並把促進經濟發展和促進“中國統一”結合起來,通過進一步形成共生共榮的海峽兩岸經濟關係,實現兩岸三地在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的互聯互動、優勢互補,推進兩岸經濟與文化的融合,增強台灣與中國大陸的經濟互動,讓更多的台胞從大陸經濟增長中受益,提高台灣民眾對中國大陸的向心力和認同感。從此種意義上說,“海西區”建設的成功,將成為海峽兩岸密切往來、加強溝通的交融地,也成為中共和平發展戰略的前沿基地。

  (二)兩岸交流與互動的觀點:先行先試、深化交流

  隨著“海西區”政策位階的上升和政策力度的增大,由2009年第一屆“海峽論壇”所揭櫫的“擴大民間交流、加強兩岸合作、促進民間發展”的基調,可以歸結出北京當局對於未來“海西區”在兩岸關係扮演的三個重要發展面向(注36):

  1、作為擴大深化“胡六點”、實踐兩岸全面性交流的新平台。

  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告台灣同胞書”三十周年提出的六點講話(胡六點),可視為是推動兩岸全面性交流的重要政策宣示。對此,國台辦除在2009年3月11日宣佈,該年對台交流的三大方向,分別是“經濟合作”、“文化教育交流”和“大交流”外,國台辦主任王毅更在第一屆“海峽論壇”中提及,兩岸關係要進入“大接觸、大交流”的階段,顯示北京當局已展開多層次、多管道的兩岸“大交流”。

  所謂的“大交流”,即是透過兩岸的全面性交流,落實對於台灣民眾的寄望,以強化兩岸關係。特別是“海西區”的議題廣泛,涉及到了與台灣經濟、文化、教育、藝術、學術等多個方面的合作與交流,顯見中共已將僅與台灣一峽之隔的福建和“海西區”,規劃為擔任“大交流”平台的角色,可以預見的是,“海西區”勢必將成為中共深化“胡六點”、實踐兩岸全面性交流的新平台。

  2、作為“操之在我”、“先試先行”的對台政策推動介面。

  綜觀王毅在“海峽論壇”所提的八項惠台措施,基本上除了“推動協商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外,其餘七項均是北京當局“操之在我”對台政策的主動落實。同時,中共也利用“海峽論壇”的各項主題,釋放出如金融登陸、來台旅遊、產業合作等面向的政策利多。相關的學者專家,亦有建議台灣與“海西區”之間,“優先推動貨幣清算”、“優先建立自由貿易區”、“優先推動大專院校合作”等“先試先行”的政策議論。顯見“海西區”在對台的特殊優勢基礎上,未來將成為中共“操之在我”的對台政策先行示範區。

  3、作為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的實驗場域。

  此外,王毅所提出的“推動協商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論者多認為是中共對於馬“總統”推動“兩岸經濟合作機制”(ECFA)的正面回應,但若更深層的思考,此次八項措施中的“准許台灣地區律師事務所在福州、廈門兩地試點設立分支機構”,已經隱含了中共與香港所簽署的“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的相關內涵;同時,由CEPA的發展歷程觀之,中共乃是以“試點”、“試行”的方式,逐步擴大CEPA的適用範圍及內涵。在兩岸已經簽署ECFA,而待進一步具體落實的此刻,依據王毅先前正面回應台灣有關ECFA訴求,是否也意味著北京當局未來也將“海西區”規劃為兩岸ECFA“試點”、“試行”的主要實驗場域,頗值吾人觀察。

  (三)福建(海西區)經濟發展的觀點:閩台對接、發展海西

  相較於北京中央從兩岸互動與和平統一的高度,去思考“海西區”的戰略部署,身為“海西區”主體的福建省,思路則有層次上的差異。對於福建(或“海西區”)的地方領導來說,“海西區”主要戰略目標,為“對外開放、協調發展與全面繁榮”,希望連接“長三角”與“珠三角”兩大經濟區,同時運用福建對台特殊的地理、經濟與人文條件,突出其政經地位,使“海西區”成為“對台工作前沿新平台”。

  就中國經濟發展的觀點,福建地方認為“海西區”為胡溫體制“協調發展”策略的表現,希望藉此一規劃,平衡福建長期以來,遠落後於珠三角與長三角發展的事實。而其對於“海西區”的戰略規劃,是以福州、廈門、泉州三大中心城市帶動作用,發展壯大閩東北、閩西南兩翼,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與長三角、珠三角緊密對接、聯動發展;加強兩岸三地聯繫,逐步形成外資密集、內外結合、帶動力強的經濟區域;依託大型港灣和基礎設施,發展新型港口工業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培育重要經濟增長,促進海峽兩岸城市群加快崛起(注37)。

  對此,有“盧海西”之稱的福建省前省委書記盧展工即不諱言地指出,“海西區”的提出,是把福建作為“海峽”的劣勢變成了優勢,其明確的指出:當前福建新一輪發展的基本構想已經形成,就是建設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海西區”,而接下來的實際舉措,就是構建山海協作、對內連接、對外開放,實現項目帶動和可持續發展兩大戰略,並延伸兩翼,對接長三角洲、珠三角洲,拓展福建做為兩岸三地連接點的優勢(注38)。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