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石化為何遭遇掙錢越多越挨罵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19 09:45:19  


 
  煉油虧損悖論

  文章提出疑問,是什麼原因讓中石化遭遇如今的尷尬和不堪?1998年,國際油價每桶15美元左右,當時國內汽油價格不到3元每升,汽車對於不少人而言還是奢侈品。據《中國汽車工業年鑒》數據,1998年全國汽車銷量160萬輛。十多年過去,93#汽油價格接近8元每升,國際油價頻繁波動如坐過山車,2008年曾達到歷史高點每桶147美元。與此同時,汽車也進入尋常百姓家中。此外,國內成品油的定價機制也經歷了數次更替。從最早由政府調控到與國際成品油市場聯動,直至2009年開始實施的“22天+4%”的定價機制。但因國際油價的快速上漲,定價機制顯得十分“不調和”,呈現出只漲不跌的態勢,漲百姓歎,不漲煉油企業又喊虧。

  中石化有7成以上的原油依賴外部供應。只要國際油價上漲,國內成品油價格不漲,其煉油企業利潤就要減少甚至虧損,需要靠其他業務彌補部分虧損。2008年國際油價沖上巔峰,中石化的年報顯示,全年營業收入達到1.45萬億元,淨利潤296.89億元,同比下滑47.5%,是自2001年以來首次出現淨利倒退。其中煉油虧損達到1020億元,是2007年煉油虧損額的7.5倍。為此,2008年政府補貼中石化350億元。公眾的邏輯是,它哪有虧啊,煉油虧損了之後,政府不是補貼了嗎?外加中石化時不時再出點“問題”,公眾情緒上對於中石化的不滿與日俱增。

  盈利能力遭質疑

  北京一位車主的抱怨代表了一部分人的看法,“國內油價天天往上漲,天天從老百姓口袋裡掏錢,這是一個國有石油公司的作為嗎?他們的人怎麼天天就能喝茅台,錢不都是咱老百姓的嗎?”“這裡面恐怕是成本問題在作怪,此外還有定價機制的公開透明。如果說國際油價很高,需要從國外購買,那麼中石化自己仍有三成的自產原油,是不是可以彌補海外進口的高油價,公司的煉油成本是否有政府的監控,在上市公司的利益驅動下,如果缺乏監管,公眾確實可以質疑企業有故意做大成本的嫌疑。”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關於成本問題,中國石化新聞發言人黃文生對記者表示,目前中石化的煉油技術和管理能力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10年,中石化人工成本占銷售收入的2.1%,僅為BP的一半,而國際石油公司大約在4%左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