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外媒﹕“中國全球鷹”有三大瓶頸尚待突破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1-05 13:37:47  


資料圖:美國RQ-4全球鷹戰略無人偵察機
  中評社北京1月5日電/中國無意效法美國﹐在戰略無人機研製上沒有一味追求指標﹐而是堅持以實際需求為主導。

  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雜誌日前刊登文章稱﹐中國正在軍用無人駕駛飛行器領域取得“井噴式”進步﹐不僅推出了種類繁多的中小型戰術無人機﹐還積極發展大型戰略無人機﹐這將顯著提昇解放軍在亞太地區的情報搜集能力。

  《漢和》稱﹐有“中國全球鷹”之稱的“翔龍”戰略無人機的照片和視頻已在互聯網上流傳多日。“翔龍”在2006年的珠海航展上就以模型方式公開過﹐當時並未引起外界關注﹐主要原因是﹐西方普遍認為中國無力研製如此複雜的裝備。《漢和》就此發表了不同意見﹐認為中國開發戰略無人機的時間不僅早於俄羅斯﹐實際性能也領先一步﹐根據有二﹕一是蘇聯解體後﹐俄軍看待無人機的觀點發生根本性改變﹐不再將其作為具有前瞻性的武器發展﹐而是視之為可有可無的航空偵察設備。二是俄軍費不足﹐有人駕駛飛機的研製都因財政拮據而屢受打擊﹐重要性排在後面的無人機更是難獲經費支持。與俄羅斯相比﹐中國對這類裝備的興趣巨大﹐為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使無人機呈現加速發展態勢。

  文章指出﹐中國無意效法美國﹐在戰略無人機研製上沒有一味追求指標﹐而是堅持以實際需求為主導。“‘翔龍’的起飛重量﹑航程和載重能力祗有美國‘全球鷹’的一半左右﹐主要偵察能力卻不遜色﹐能晝夜獲取大範圍﹑高清晰度的地面靜止或機動目標圖像。”《漢和》判斷﹐中國研製“翔龍”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將美軍大力經營的關島基地納入監視範圍(關島距中國海岸直線距離3002公里)﹐拓展解放軍的“反介入/區域隔離”能力。

  分析認為﹐中國雖然在發展戰略無人機方面取得巨大進步﹐仍有3大技術瓶頸尚待突破。首先﹐由於缺乏合適的渦輪風扇發動機﹐“翔龍”祗能採用老式發動機﹐單位時間耗油量高出“全球鷹”近一倍﹐影響續航時間。其次﹐中國需要研製更輕﹑更耐用的新型復合材料﹐以提高無人機的使用壽命和載重能力。再次﹐解放軍的遠程數據傳輸﹑先進數據鏈以及三軍一體化通訊能力應當進一步完善﹐確保戰略無人機能夠與指揮部門﹑三軍作戰平台快速共享信息。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