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馬氏和平協議”與未來兩岸政治關係走向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3-31 00:29:28  


 
  第二,具有反“台獨”的功能。

  這點要從蔡英文的兩岸政策特點來看。筆者觀察,至選前,蔡英文的兩岸政策,從政策理念上看,一是堅持“台灣主權獨立”,二是堅持“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民自決”;從利益取向上看,則要求台海和平,追求穩定與繁榮。因此,其兩岸政策將從扁時期的“法理台獨”路線轉向“和平台獨”路線,並建構島內“民主機制”以防範兩岸走向和平統一。具體而言,與扁時期相比,蔡英文的政策將有2個新的特點,其一,其法律手段將不再主要運用於“台獨”的法理性,而是轉向“公投”等“民主機制”的建構上。蔡英文稱,“美方認為問題的核心在於台灣民主機制的健全與否”,“台灣是民主社會並有多元意見,民間對國家前途有不同程度的關切,因此如何透過好的民主機制反映出來,讓人民可在自己的民主機制當中維護自己的最大利益,這是核心”(《517遊行蔡英文:美方尊重台灣民主活力》,台《聯合報》2009年5月8日)。其二,在島內民意的引領上,蔡英文的重點放在把“台灣主體意識”引向“台灣共識”。以“台灣主體意識”為核心內容的“台灣共識”一旦型塑完成,則其所謂納入“台灣共識”的“一中各表”、“台灣前途選項開放”等,就自然而然的成了無用的擺設,其功能不過是包裝“台獨”、欺騙民眾而已。

  有鑒於此,“馬氏和平協議”具有明顯的反“台獨”功能。其一,它是以“中華民國一中憲法”為架構,以“九二共識”為基礎,因此,不僅與民進黨政策進行區隔,“有助於確立台灣及兩岸關係的定位,不至因為選舉語言或政府輪替而出現搖擺或混淆”(《堅持“九二共識”馬:政治論述兼具法律基礎》,台《中央日報》2011年2月8日),也使其大陸政策有了更為明晰的反擊民進黨攻擊的最高法律依據。其二,以兩岸的民主協商機制、“和平協議”下的制度化兩岸交往模式抵禦島內“台獨民主”機制,區隔並反擊蔡英文、民進黨至今模糊不清的所謂“可長可久的兩岸架構”。其三,以“和平協定”法制化兩岸交往模式,打造不可逆轉的兩岸和平局面,防止“台獨”干擾下的兩岸和平發展關係的倒退。

  第三,“馬氏和平協議”對兩岸政治關係發展的局限性。

  一是馬難以突破自身的政治性格、政治意識形態的局限性。不僅其個人的歷史責任定位不高,更在政治現實與輿論負面壓力下,將“和平協議”化整為零,使“馬氏和平協議”位元階一再降低,對兩岸政治關係的突破、兩岸走向統一的積極性有限。且“馬氏和平協議”或說“不武”現狀的法制化的性質並非是要聯合大陸,而是“具有台灣自己的觀點,並非落入大陸的框架”(《賴幸媛:是維持現狀非終級統一》2011年月10月19日台《中國時報》)。馬當局的思維是:我們贊成兩岸和平發展,但不意味著我們要由你(中共)牽制;既然必須面對就應早做準備,形成制人而不受制於人的態勢。這符合馬一貫的“捍衛台灣主流民意”的思維和路線,揭示出馬有很強的單方面主導兩岸關係發展節奏的企圖心。

  二是上述“馬氏和平協議”的積極意義能否發揮出來還要受其提出的3項前提的限制,甚至還將“公投”納入其中的“民意支持”前提項中,並由此引發了民進黨的“公投法修法”反擊戰。雖然國民黨在“立法院”的攻防中成功阻止了民進黨的“修法”提案,為“公投和平協議”的敗筆設下停損點,但長期來看,“公投”既已拋出便難脫民進黨的窠臼,即使換個負面表列式的說法以擺脫“和平協定”的公投程式,但仍難免民進黨未來操作的空間,也必然對未來兩岸政治商談產生消極和複雜的影響。

  三是“馬氏和平協議”也可針對大陸,既以制度化的“兩岸模式”、“不武”模式預防大陸為反“獨”而片面偏離協議,以確保台灣的利益不因政黨輪替而遭受損失。

  值得思考的幾個問題

  馬當局的談話已經釋放出了未來4年馬當局在兩岸政治層面作為的明確信號。無論是馬第二任內要達成“不武的制度化”,還是將和平協議交給未來的繼任者,都回避不了兩岸政治層面的商談。因此,筆者認為,大陸要未雨綢繆,充分做好兩岸進入政治商談的準備。其中要先解決自身認知的幾個問題:

  一是大陸如何處理台灣的公投問題。當台當局在“立院”推動新政不易之時,有可能直接訴諸民意,公投是其明白標舉的途徑。陳水扁時期如此,馬當局也已經明示,未來的繼任者如果想在兩岸政治關係上有所突破,或政黨路線進行重大轉型時,都可能訴諸公投形式以作為正當性的支撐。因此,大陸對台灣公投的問題應及早研究。這個問題牽涉到兩岸不同的政治文化,因此要從文化入手,而不能僅只於政治立場的思考。對待台灣的公投問題,何者是以“台獨”為目的的操作、何者是以民主為出發點的作為,要有區分的標準。大陸要有更為深刻的體悟、思考和更為細膩的做法,以避免面對公投問題時的被動。

  二是馬的“和平協議”、“不武制度化”位階較低,大陸是否認可?是否可將之定位為兩岸和平發展初期的一個階段性成果?這兩個問題解決了,加之兩岸低階政治協議美國是可以放手的,協議就有可能簽。此外,政治商談一旦開啟,則“頭過身就過”,其他政治議題的商談也就自然成行了。特別是馬當局將“和平協定”換成“不武制度化”,與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的商談有了連動可能性。

  三是國民黨長期執政是否有可能?筆者認為,如果說2008年大選島內民意選擇的是人,是政治文化,那麼,這次選舉,在國際經濟情勢嚴重困窘的情勢下,民意選擇了路線、方向和前途,而國民黨正是這樣的路線、方向、前途的引領者。在民進黨始終難以做出根本性的路線轉型之情勢下,馬4年後再爭取8年國民黨執政的時間也許是可能的。因此,大陸在台灣民意對大陸的怨恨、疏離情緒還沒有獲得足夠的釋放和根本改觀、兩岸融合的進程剛剛開啟的情況下,不要急於獲得台“政治上的回報”。且筆者認為,兩岸和平發展整個歷史階段中,兩岸互信互動的政治基礎都將是“九二共識”。而當“九二共識”的“一中各表”能夠轉化為兩岸“共表一中”的時候,將是兩岸民意融合的標誌,也是和平統一完成之標誌,那時“中華民國”的問題也將得到徹底解決。但現階段距那個時候尚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