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京報:對日歷史交涉,多看看韓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3-16 00:05:07  


 
  或許會有人反問:日本的右翼史觀那麼強,誰能推動日本政府真正尊重“南京人民的感情”?看看曾經是日本殖民地的韓國。就在去年12月,當中國熱火朝天地上映《金陵十三釵》時,韓國首都市民團體在日本大使館門前建造了一座受難者銅像,抗議日本政府不對慰安婦作具體的謝罪賠償;隨後總統李明博訪問日本,在首腦會談中把解決慰安婦問題當作必須優先解決的外交議題,並針對日本首相要求撤除銅像說:“如果日本政府不採取有誠意的措施,隨著老人的去世還會接著建第二、第三座。”韓國外交如此固執於“歷史問題”,或許被一些擅長“新思維”和“戰略論”的人視為不顧“大局”;但可能令中國人意外,近幾年的民意調查結果大致都是日本國民的多數更喜歡韓國,包括島嶼爭端等各項“大局”俱佳。並且,日本外務省高官3月9日在韓國表示,關於慰安婦問題,“正在檢討可能的解決措施”。這是自尊而取得尊重的證明。

  歷史的經驗更值得注意。南京大屠殺之所以發生,是因為當時的“民國”徒有虛名。有賴於美國、蘇聯的幫助,中國的抗日戰爭取得勝利,但內戰、分裂以及階級鬥爭的非共同體狀態使得中國的對日外交一再受挫。而領導日本從戰後廢墟再出發的吉田茂首相有著“失敗於戰爭而取勝於外交”的信念;也就是說,日本認識到戰爭時代結束而外交時代到來,所以能利用中國、朝鮮半島的內戰和分裂制勝於戰後處理,成功地回避了日本的戰爭責任。

  作為事實,“歷史問題”造成中日關係周期性惡化的頻率和程度在嚴重加劇,那種把中日關係真問題推給後代的不負責任做法,已經被歷史證明是錯誤的。與韓國一樣,對日外交的“歷史問題”關係民族價值、政治合法性,中國社會不能接受負面結果。迅速把解決“歷史問題”作為中日外交的優先課題給以國際法意義的正式解決,實現有責任、有憑信的戰後中日和解,結束因意識形態想象而友好的“人民外交時代”和企圖以友好掩飾未和解的“後人民外交時代”,創造新的具有國民性的公共外交,才是中日關係的正途。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