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大學在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5-03 08:49:01  


 
  十名現象說明學有餘力非常重要 

  陳省身點撥少年班學生別考滿分 

  美國能源部部長朱棣文上學時成績在十名左右徘徊,而哥哥朱築文則一直保持班級第一。工作之後,朱棣文當上教授時哥哥是副教授,朱棣文獲得諾貝爾獎時哥哥當上正教授。 

  杭州天長小學教師周武將這一現象稱為“第十名現象”:小學期間前幾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學(乃至工作之後)有相當一部分會“淡出”優秀行列,而許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學生在後來的學習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現出色。 

  在以培養優秀人才為己任的劉道玉看來,知識能力的過度開發會抑制人的能力和發展。保持第一名要用掉學生太多的精力,狀元不能代表什麼。“北大清華幾乎招去了所有的狀元,他們培養出來的人才又怎麼樣?如果繼續爭狀元,過去讓我欽佩的北大清華就沒有前途沒有希望。” 

  南方科技大學創校校長朱清時非常贊同劉道玉的觀點。 

  他說,數學大師陳省身生前為中科大少年班題詞:不要考100分。 

  朱清時解釋,原生態的學生一般考試能得七八十分,要想得100分要下好幾倍的努力,訓練得非常熟練才能不出小錯。要爭這100分,就需要浪費很多時間和資源,相當於土地要施10遍化肥,最後學生的創造力都被磨滅了。 

  實用主義擊潰一些大學最後底線 

  社會上腐敗現象都可在大學找到 

  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劉海峰幽默地指出,大學生世俗化很厲害,過去杜甫說“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現在一些學生在校園裡泉水就已經濁了。 

  朱清時也是這個觀點,貪腐之風進入校園,高校道德高地已經失守,社會上很多腐敗現象都可以在大學裡找到。高校對學生應該是科學素養、人文素養、道德的全面培養,而文憑泡沫讓高教背離了教育的本意。不僅忽視了學生的成人成才教育,連專業課都是一個“混”字! 

  他用一名留學生的經歷來佐證自己的觀點。 

  一名在麻省理工學院(MIT)讀大二的中國留學生是世界奧林匹克物理競賽金獎獲得者,高中畢業被保送北大。他覺得大學的日子基本上是在“混”中度過:一個學期選10門,甚至更多的課都沒問題,只要考試通過就可以了。 

  到了MIT,雖然只選了5門課,但他感到異常的繁忙:每門課老師都要求大量的閱讀,有的課還必須做大量的實驗,稍微掉以輕心就跟不上。晚上在圖書館熬夜看書到深夜更是十分普遍。 

  這名留學生感歎:“我以前上的哪是大學啊!” 

  與會者認為,一些中國高校在飛速壯大的過程中迷失了自己,甚至丟掉了它的老師——蘇聯高校和美國高校的治學精神。 

  錢理群欣喜地告訴大家,在基層中小學教師中,出現了一批教育理想主義者,他們用靜悄悄的方式開啟教育改革。他們值得大學教師學習。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