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專論:太難了 遙不可及的台灣朝野合作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6-17 01:01:33  


 
  一是島內具有希望朝野停止內耗的強大民意。2000年陳水扁執政後,由於其罔顧政治誠信,玩弄權術,導致島內出現“泛藍”、“泛綠”兩大陣營嚴重對峙的政治局面,形成“不問是非,只問藍綠”的民粹氛圍。這不僅給台灣百姓帶來巨大困擾,也導致島內社會長期空轉。島內民眾憂心,長期陷入藍綠惡鬥的台灣將“元氣虛耗”,因此普遍希望各朝野政黨,尤其是國、 民兩大黨能夠為台灣的前途考慮,“超越藍綠”,放棄惡性競爭,停止互相攻訐,同心謀求台灣的健康永續發展。蘇貞昌當選黨主席後,島內民調顯示,66%的民眾期待馬英九與蘇貞昌能夠會面。這說明,當前大多數島內民眾熱切期盼朝野政黨領袖能夠互動,停止台灣內耗,共謀台灣未來發展。在此情況下,即使國民黨不願與在野黨分享權力、民進黨不願看到馬英九執政順遂,也會顧及島內期待朝野合作、停止內耗的強大民意而擺出願意朝野對話的姿態。

  二是各政黨希望借朝野對話撈取政治利益。就台灣的政黨政治發展而言,各主要政黨都存在“利己主義”的政黨特征,因此高喊朝野合作的口號背後的主要目的是為謀取政治資本。在選舉階段,朝野各政黨喊出多種對話會談口號,很大程度上都是“選舉語言”,意在撈取更多選票。“大選”過後,朝野政黨再次提議願朝野會談,同樣有著獲取政治利益的需要。馬英九多次釋出願意朝野對話的訊息,一方面是為塑造自己為台灣整體利益著想的政治高度,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是為緩解“美牛”爭議、“油電雙漲”、“複征證所稅”等改革措施帶來的施政爭議及社會民怨。而民進黨雖不願與馬對話,但不希望背上導致台灣空轉、損害全民利益的罵名,因此只能拉高姿態,為對話設定諸多前提,而不敢直接拒絕朝野對話,甚至有時也高喊口號,秀出願意對話的姿態,把自己打扮成“理性問政”的形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