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黨報:領導幹部要經得住圍觀 扛得住“吐槽”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8-03 13:47:13  


  中評社北京8月3日電/人民文章今日發表評論文章稱,與一位履新不久的幹部談心,聽到了這樣糾結的心聲:“凡事隨大流,啥毛病都沒有;主動幹點事,反倒被說成愛顯擺、想作秀。”

  有類似遭遇和煩惱的,不止他一個。“感動中國”的公安部副部長劉金國,曾經被認為“裝”;“當代雷鋒”郭明義,起初做好事時也一度受到誤解和嘲笑;將公務費用支出“全裸”的白廟鄉政府、吃盒飯的縣委書記、騎自行車送女上學的副市長……都曾受到作秀的猜度和質疑。

  出於公心的言行,源於愛心的義舉,卻招來誤讀和非議,遇到這樣的情形,誰都難免不舒服。面對“秀”、“裝”的質疑,是退而避之、放棄義舉,還是咬緊牙關、持之以恒,把善舉和義舉進行到底?

  “有人說我‘裝’,那我就‘裝’到死。咱們共產黨人都‘裝’到死,不就成真的了嗎?!”劉金國對“裝”的理解、詮釋和踐行,最終擊碎了質疑的“板磚”,贏得了公眾的信與愛;從“郭大傻”到“郭大俠”,再到“郭大使”,郭明義的頭銜之變,也折射出公眾心態由懷疑向仰慕的轉變。

  置身深刻轉型的社會,面對紛紜複雜的世相,遭遇喧嘩嘈雜的輿論,將“誤判、錯怪”的責任完全歸咎於媒體和公眾,未免過於簡單。對於媒體和公眾來說,固然需要對行善者少一些苛責、多一些寬容,少一些惡的聯想、多一些善的企望,少一些口水唾沫、多一些喝彩鼓勵,這對社會發展更有裨益。但從另一方面看,質疑也是輿論監督必不可少的要素。正是在不斷強化的監督之下,一些造假的事和偽善的人露了原形,這也是對社會風氣的一種淨化。正因如此,在開放的話語平台上,讓真相與謠言“掐架”、事實與臆度“拆招”,對於公民意識日漸覺醒的今日中國來講,未嘗不是一堂生動的公開課。在真與假的交鋒和碰撞中,公民精神將得以建樹,理性、公正的共識將得以形成。

  認識到現實生活的這種複雜性,公職人員、公眾人物特別是領導幹部,就更要有經得住圍觀、扛得住“吐槽”、忍得住委屈的心胸和素養。這一點,不妨向古人學智慧。《資治通鑒》中,曾有這樣的故事:魏國國君與孔子第六世孫孔子順談到某人,認為此人有作秀之嫌。子順的回答是:“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變,習與體成;習與體成,則自然也。”只要堅信自己的行為有益於社會,何必忌憚那些臆測動機的誅心之論?做好人,做好事,只要能夠長此以往、持之以恒,慢慢地就會形成習慣,而當習慣逐漸演變成一個人的本性,也就成為自然了。

  好一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吹盡風煙月自明,“真的,它總歸是真的”。面對非議,被質疑者當有劉金國、郭明義的信心、執著和勇氣。堅持“作”下去、“作”到底,定能贏得雖遲到但更加真誠的認同和贊譽。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