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台海和平關鍵:大陸多包容台灣少要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2-08 00:49:11  


 
   廬山內外識廬山

  常言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古詩所隱含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理,為人們所廣為接受。但如果只是身居廬山之外,自然也無法瞭解廬山的真面目,甚至可能迷失於山間小道。社會科學研究,特別是經驗研究,強調田野調查的重要性,就是為了避免區域謬誤(ecological fallacy),即用整體性分析得出的結果,推演出有關個人層次的錯誤結論。簡言之,就是只見森林,不見樹木。當然,如果只是滿足於個案描述和觀察,缺乏比較視野,也可能陷於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境地,產生個體主義的謬誤(individualist fallacy),即由個人層次的分析而推演出有關整體層次的錯誤結論。從事社會科學研究,既需要跳脫廬山、把握全貌的視野,也離不開深入廬山、瞭解細節的勤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卓識宏論,尚需輔以“細節決定成敗”的溫馨提示。

  我在涉足台灣研究領域之初,就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外”的感歎。早年我們只是從文獻資料和零星的台灣訪客身上瞭解和研究台灣,難免隔靴搔癢的局限。直到1995年春天,我才初次訪台,親身領略寶島風情,而後訪台機會日益增加,或參加學術會議,來去匆匆;或應邀講學參訪,短期駐點。拜二十多次訪台之賜,我對台灣政壇的風雲人物和民間社會的草根百姓,有了近距離的觀察機會,與台灣的學者專家,進行了更為廣泛而深入的知識交流和腦力激蕩,可以說是以“行萬里路”的經歷,彌補了“讀萬卷書”的不足。最初我訪問台灣,只限於台北和日月潭,而後才有更多的機會訪問中南部和台灣東部,至今基本走遍了台灣22個縣市,切身體會到“出了台北才是台灣”和“向南走、向下沉”的個中緣由。這當然不是說瞭解台北不重要(畢竟台北是台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而是強調台灣內部的地區、人文差異,需要全面把握。只停留於參訪台北,恐怕就會“不識台灣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城中”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