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湯紹成:十八大後兩岸關係從探討到安排?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2-01 00:51:59  


 
  之後,由於1999年李登輝提出“兩國論”,中共視之為“一中亂表”,會出問題,因而改為“一中不表”,以確認其一中立場。但“一中不表”可能還是比較尖銳,沒有正式提出,才又回到“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立場(孫亞夫2005年清大演講,以及胡錦濤2008年的英文版本)。

  質言之,兩岸的差異乃在於對“一中”的“表與不表”,兩岸緊張時,北京實不願表,兩岸和緩時,台北表也無妨,反正“一中”仍存。現在的問題是,“一中各表”與“一中不表”有無交集?若分開處理,兩者的交集在一中;若整體觀之,兩者無交集可言,也都說得過去,但看雙方是否求同存異,擱置爭議,是否與如何積極開啟兩岸良性互動的進程,存乎一心。

  三,結語

  基於此,兩岸在理念部分已經融冰,因為“九二共識”已經成為雙方的共識,但看雙方在執行層面如何安排。因而,北京目前必須對於“中華民國”於以重新界定,因為這不但是大多數台灣人民可以接受的安排,同時保存“中華民國”也是大陸與美國的共識。易言之,所謂保持兩岸的現狀,就是默認“中華民國”存在的現實,只是未來兩岸和解之後,台灣在國際上是否還是只能屈就於“中華台北”這個名稱?

  在此,冷戰時期西德政府的東德政策值得參考。當時西德不把東德視為外國,故將兩德關係定位為一種介於國內與國際之間的特殊關係,同時完全放棄對東德的國際封鎖,如此內外有別的安排,合情、合理、合憲,雙方和平共存,終至統一。這是否與胡錦濤在18大報告中所稱,在統一前兩岸合情合理的安排可以相比較,究值得進一步探討,而這種統一前“合情合理的安排”,是否應當給予“中華民國”一個相當的地位與空間?

  (中評社特約作者湯紹成 台灣政大國關中心美歐所所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