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兩岸認同的建構與統合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2-15 00:15:25  


表1:2008年與2012年“總統”選舉的藍綠得票率
表2:台灣民眾的身分認同
 
  如果以近年來在兩岸交流中,經濟獲利較多的地區,在2008年與2012年的台灣總統大選時,投給相對支持或反對兩岸交流的藍綠陣營選票看來,經濟利益並未讓這些地區對兩岸交流產生明顯的認同變化。

  表1:2008年與2012年總統選舉的藍綠得票率
  資料來源:聯合報整理自中央選舉委員會④

  由表1來看,相較2008年與2012年的總統大選,不論是大陸觀光客來台重鎮的南投日月潭的埔里與魚池、嘉義阿里山,或是採購柳丁的雲林古坑、採購文心蘭的嘉義大林、契作虱目魚的台南學甲、採購石斑魚的高雄永安,原本的藍綠基本盤勢並未明顯改變,反倒是相對支持兩岸交流的藍營得票率減少。

  雖然這中間也涉及經濟景氣、候選人特質等因素,但不容諱言,徒有經濟上的利益並不夠,況且不是所有台灣人民均能在兩岸貿易中獲利。例如台南市學甲區契作,虱目魚養殖的500餘戶,只有120餘戶參與契作,比例僅1/4左右;如果加上鄰近北門、七股等區,甚至是嘉義、高雄等縣市,2011年度全台灣總產量的45,000公噸,契作只有1,800公噸,比例更只剩4%。看到別人有契作而自己沒有,相對剝奪感難免滋生,對兩岸交流的凝聚認同反而不利。

  縱使獲利也不見得會支持兩岸關係進一步深化,例如契作在2012年選舉未能扭轉台南學甲當地基本盤,在藍綠政黨陣營3:7的投票傾向中,頂多只是投票率71%比全市的74%低,廢票率0.8%比全市的0.7%高,亦即當地選民只是消極的不投票、投廢票,而非積極的投票支持藍營與其延伸的兩岸積極交流政策,因此凝聚認同的目標也就難以達到。

  認同的建構與統合

  如果欲將兩岸“建構性認同”所產生的異化,導回“本質性認同”的凝聚,減少甚至消弭“反認同”,則必須尋求兩岸認同的連結關係。

  在一份問到“您覺得自己是不是屬於以下這幾種稱呼”且可以復選的民意調查中,2012年8月的結果是亞洲人有70.9%、華人有68.0%、中華民族人有75.1%、中華民國人有83.2%、台灣人有95.5%、中國人有44.6%。

  同樣的問題在台灣總統大選剛二次政黨輪替後的2008年9月也進行調查,結果則是亞洲人有73.5%、華人有67.3%、中華民族人有75.4%、中華民國人有84.9%、台灣人有95.9%、中國人有46.6%。⑥

  表2:台灣民眾的身分認同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自台灣指標民調

  從表2觀之,建構性認同讓“台灣人認同”高達九成五,“中華民國人認同”也有八成四左右,“中國人認同”只有大約四成五;但是台灣和中國大陸交集的“中華民族人認同”仍有七成五。

  所以導回“本質性認同”共識的途徑,在於透過中華民族的連結關係,運用現在仍有的“民族認同”基礎,推進“建構性認同”;推進“建構性認同”的重點,在於建構“制度認同”與“公民意識認同”;“兩岸統合”主張的兩岸共同治理模式,正是建構“制度認同”與“公民意識認同”的途徑。

  因為“兩岸統合”是在既有的“多層次治理”(Multi-levelGovernance),亦即“國家的”(National)、⑦“次國家的”(Sub-national)、⑧“跨國家的”(Trans-national)治理基礎上,⑨建構“超國家的”(Supra-national)治理;這種超國家治理的模式,包括了經濟、貨幣、文化、身份、安全、國際參與等範疇,⑩兩岸可以一起面對問題,例如全球經濟不景氣、周圍領海的爭議等,共同解決難題,合作達成超然目標(Super-ordinate Goals),⑪則兩岸共同命運將漸次形塑,兩岸“制度認同”與“公民意識認同”將逐步建構,台灣與大陸、主體性與統一性,將可能“對立統一”的辯證出兩岸和平、人民幸福的未來。

  註釋

  ①馬英九,“總統101年國慶大會演說內容全文:不畏艱險.攜手向前”,中國國民黨全球資訊網,2012年10月11日,http://www.kmt.org.tw/hc.aspx?id=89&aid=7598。

  ②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2012年11月17日,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7/c_113711665_11.htm。

  ③Michael A. Hogg and Dominic Abrams, Social Identifications: A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and Group Processes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p.2.

  ④聯合報地方中心,“大陸採購區藍綠得票比較”,聯合報,2012年1月15日,http://mag.udn.com/mag/vote2012/storypage.jsp?f_ART_ID=366624。

  ⑤台灣指標民調,“台灣民心動態調查、兩岸關係與印象民調”,台灣指標民調,2012年8月27日,http://www.tisr.com.tw/wp-content/uploads/2012/08/TISR_TMBS_201208_2.pdf。

  ⑥類似團隊成員在遠見雜誌民調中心時進行的民調結果。

  ⑦當然,兩岸關係不能簡單化約成為國與國的關係,其應是治權與治權的關係,而反映出來的結果可見於兩岸之間簽署的協議定位。

  ⑧例如兩岸的省市、縣市、鄉鎮等地方政府之間互動。

  ⑨諸如兩岸的學術、科技、經貿、文化、社會、宗教、體育等非政府部門交流。

  ⑩張亞中,“論兩岸統合路徑”,統合方略(台北:生智文化事業,2010年),頁79-100。

  ⑪Michael A. Hogg and Dominic Abrams, Social Identifications: A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and Group Processes ( New York:Routledge,2006 ), p.45.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3年1月號,總第181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