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美麗與哀愁--民進黨中國政策的變調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2-09 00:16:46  


 
  2006年2月7日,民進黨發佈新聞稿“邁向正常國家,廢除國統綱領”。原訂於3月份舉行的中國政策大辯論,由於行政院發佈“積極管理,有效開放”政策,引起部分預定參加辯論之人的反彈與退出辯論,辯論會因而取消。

  2006年2月27日,陳水扁在主持國安高層會議時,以主席身分裁示:國家統一委員會“終止運作”(cease to function),《國家統一綱領》也“終止適用”(cease to apply)。其中“終止”這個字眼是受到國民黨、親民黨等在野黨及美國政府等方面的壓力,才將“廢除”改為“終止”。隨後,陳水扁於2006年2月28日以總統身分批示同意國家統一委員會終止運作。

  2006年3月17日上午,陳水扁在總統府接見“台灣投資中國受害者協會”成員時,闡述“積極管理,有效開放”不是緊縮政策,也不能簡化在開放、緊縮間作一選擇。他強調中國不是正常國家、不是法治民主國家、貪污腐敗非常嚴重,投資中國,不僅只有政治風險,還有商業風險,許多台商投資中國,卻落入中國陷阱,政府有責任提醒大家投資中國政治風險。台灣要走出去,但中國不能是唯一市場。

  2007年3月4日,陳水扁在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二十五周年慶晚宴上,提出“台灣要獨立、台灣要正名、台灣要新憲、台灣要發展,沒有所謂的左右路線問題,祇有獨統問題”的“四要一沒有”訴求。

  2007年,民進黨針對翌年立委選舉與總統大選,認為當時的台灣處於1、國際關係不正常。2、憲政體制不正常。3、國家認同不正常。4、社會公義不正常。5、政黨競爭不正常的現象。因而提出“正常國家決議文”,遠程的目標是讓台灣成為一個正常的民主國家,凝聚國內台灣認同意識,打破過去的不公不義,讓台灣可以重新站在國際舞台,獲得國際社會認同;近程目標則是提供台灣人民一個新的願景,支持民進黨,讓民進黨贏得翌年的選舉,繼續延續本土政權。

  在2008年大選再度成為在野黨後,其“逢中必反”的大陸政策倍受詬病,以後逐漸開始在兩岸政策上有所改變。

  2009年5月21日,為了辦好高雄世運,陳菊登陸向北京示好,多數民眾認為民進黨有必要調整對大陸政策,擴大與大陸接觸。8月30日,陳菊以八八水災人道、宗教與關懷的名義,邀訪達賴來訪替災民祈福,被大陸方面指為“包藏禍心”。

  2011年1月,謝長廷在“維新觀點─憲法共識VS九二共識”記者會上提出憲法共識、憲法各表等觀念。

  2012年10月6日,謝長廷與大陸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王毅見面時表示,民進黨不承認九二共識,但他認為1992年會談精神就是憲法共識,主張應“憲法各表”取代“一中各表”。

  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的成立與兩岸政策的省思

  對於中國大陸,民進黨向來沒有好感,一直抱持著“去中國化”的思維,但其中也有些人對中國抱持不同的想法,願意敞開心胸去接觸、溝通。因此,1998年北高市長選後,民進黨內四大派系進行了中國政策的公開電視辯論,最終“大膽西進”與“強本漸進”兩條路線互相妥協,達成了“強本西進”的共識,解決了民進黨內派系、路線的矛盾,從而確立了民進黨往後十來年對中國的路線、立場與論述。

  2012年10月5日,謝長廷以個人身分,到大陸進行5天訪問,雖然宣稱私人行程,所到之處仍受到媒體高度關注。謝長廷在大陸期間發表了有別於“一中各表”、“一邊一國”的“憲法各表”的說法,此說雖然受到民進黨獨派的圍剿,但也製造了相當的議題。

  固然,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沒有一部共同的“憲法”,但兩岸最大的公約數就是中華文化框架下的傳統中國。在台灣民眾的認知中,多數認同自己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這個“中國人”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而是傳統中國的一分子。謝長廷從這個觀點出發,論述或許不盡周延,但其用心是可以接受公評的,也是現階段民進黨中較接近現實的論述。

  可惜謝長廷的用心並未在黨內得到相對應的重視與支持。黨主席蘇貞昌為了兌現政見,原本有意邀請謝長廷擔任“中國事務委員會”的主任委員,但在獨派人士的挾持及未來大選考量下,最後還是自己跳出來兼任主委,除了抹煞民進黨開大門、走大路,與中國接觸溝通的大門外,也給人卡住總統大位參選人的觀感,一個為民進黨開創新局的機會,卻變成總統大選的權謀卡位鬧劇,其中完全看不出民進黨未來對兩岸事務的方向與目標。

  曾經引領風騷,主導民進黨中國論述多年的〈台獨黨綱〉、《台灣前途決議文》,都已因兩岸情勢變化而不合時宜,緊抱台獨立場、畫地自限的民進黨面對兩岸越來越開放的嚴峻考驗時,顯得左支右絀;所以當務之急是要整合出一套對內可以統一口徑,對外可以說服台灣民眾與大陸當局的兩岸政策,而不是為了競逐大位而權謀營私,因小失大。

  台灣正處在表面與大陸情勢大好,但實際暗潮洶湧的十字路口,面對國民黨與中共近乎全面開放的態勢,身為在野的民進黨有責任、也有義務成為為台灣政策把關的關鍵力量。但所有的作為都必須以瞭解、互信為基礎,事實上,許多中共官員到台灣參訪,檯面下民進黨員都已經有所接觸,相談甚歡;民進黨從政黨員到大陸參訪的也不在少數,民進黨如果仍舊不願意與中國展開更深入、更開放的接觸與溝通,無異畫地自限、自廢武功。

  民進黨內呼籲召開中國政策辯論會的要求不絕於耳,這也是民進黨向來解決黨內爭議的模式之一,儘速召開辯論大會並找出一套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兩岸政策,將使民進黨在中共十八大後的兩岸政策與互動上更為順遂;如果民進黨不做此想,棄黨內意見於不顧,則主政的蘇貞昌將要為此造成黨內的紛爭負起全部責任,也要為民進黨的前途負起全部責任。

  結語

  民進黨是台灣泛綠陣營的龍頭,代表國民黨大中國思維之外的另一股重要力量,但自從2008年因陳水扁的貪腐而失去政權後,至今仍看不出有重大的突破,想要獲取總統大位不能只靠敵對陣營犯錯,自己也要努力開創有利局勢。而中國的影響絕對是2016年總統大選的重要關鍵之一,目前經濟的疲乏已經給了民進黨一個契機,但兩岸政策陷於虛無狀態則將使民進黨遭受批判,故應該加緊黨內共識的凝聚以及兩岸政策的研訂,以在未來三年創造二度執政的有利機勢。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3年1月號,總第181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